盛夏嘗鮮中醫藥浴可健膚美容消暑祛熱
炎炎夏日,暑氣逼人,痛痛快快地洗個澡,會頓感神清氣爽,如能在水中加一些藥物,不僅會讓人更覺渾身涼爽,還有健膚美容、消暑祛熱的功效。
中藥浴是根據中醫辨證,將選擇的中草藥煎成湯液,稀釋后進行沐浴的一種水療方法,屬于中醫外治法的一種。中藥浴操作簡單、廉價無毒副作用,便于患者實施自我藥療。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意思是說對因外邪侵入而致病的人,用熱水浸浴,使之出汗,可使邪從汗出;《禮記》中有“頭瘡則沐,身有病則浴”;清朝著名外治大師吳尚先在《外治醫說》中將藥浴細分為洗、沐、浴、浸、澆、噴等,認為內、外、婦、兒、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藥浴法。但在中藥浴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藥浴前必須先潔身,浴后立即用溫水沖洗干凈,拭干皮膚,及時穿衣服。
●藥浴時室溫不應低于20℃,局部藥浴時,應注意全身保暖,夏季應避風,預防感冒。
●39℃~45℃的藥浴溫度適用于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痛、類風濕性關節炎、各種骨傷后遺癥、肥胖及銀屑病患者;神經過度興奮、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者的藥浴溫度,以相當于或稍低于體溫為宜;25℃~33℃的藥浴溫度適用于急性扭挫傷患者。
●初浴時,水位宜在心臟以下,約3~5分鐘身體適應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時間不可太長,尤其是全身熱水浴。若一旦發生暈厥,應及時扶出浴盆,平臥在床上,喝些白開水或糖水,或用冷水洗腳,使下肢血管收縮、頭部供血充足。
●嚴重心衰、嚴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塞、冠心病、主動脈瘤、動脈硬化、高血壓以及有出血傾向者、老年人、兒童慎用39℃以上藥浴,而應以接近體溫的藥浴為宜,并有家人或醫護人員陪護,且藥浴時間不宜過長;妊娠期或經期不宜泡藥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飯前、飯后半小時內不宜進行全身藥浴。王海亭 相關鏈接 藥浴療疾驗方 痱子:金銀花10克,連翹30克,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后,去渣取汁,兌入溫水即可,每次浸泡30分鐘,每劑藥可用2次。
濕疹:苦參、白鮮皮、野菊花各30克,黃柏、蛇床子各15克,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后,去渣取汁,兌入溫水即可,每日1次,每次30分鐘。
足癬、趾間糜爛:蒼耳子、蛇床子、甘草、枯礬各15克,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后,去渣取汁,兌入溫水即可,溫浸雙足,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鐘。
日光灼傷、蚊蟲叮咬傷:取2~3片蘆薈葉,洗凈,去掉邊緣齒刺,切成細絲,裝在雙層紗布袋內,在浴液中揉搓,然后泡澡,可使肌膚滋潤、細嫩、富有彈性,還可治日光灼傷、皮炎、疥癬、蚊蟲叮咬傷及痔瘡等。
面部痤瘡:馬齒莧30克,皂角15克,黃芩、黃柏各20克,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后,去渣取汁,兌入溫水洗臉即可,每次20分鐘,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