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暑未消秋燥又起如何養生?
從時令上說,現在秋燥已經開始了,可夏天的暑濕仍未完全消散,這就是“夏濕秋發”,也就是通常人們說的長夏多濕,濕氣延到了秋天。這種天氣首先殃及的是脾胃,因為脾胃對濕最敏感,這時就容易出現拉肚子、大便不好等腸胃不適的毛病。而秋燥之氣,損傷肺陰,肺部的慢性疾患也易在此時發作,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等慢性病患者在此季節最易感到不適。在*上表現為上燥下濕,上燥表現為喉干舌燥、口干咽燥、喉干舌苦、干咳、感冒發燒等癥狀;下濕為腸胃不適,關節濕痛等。所以此時是一年中最難調養的時節,應該既要祛濕又要潤燥,其措施為:
1.飲食不要過涼過燥。在此季節要潤燥,又容易礙濕;要燥濕,又易傷陰,這是一對調養上的矛盾。所以,我們的中醫先輩在治療溫濕上的治療原則是“養陰祛濕”,養陰健脾祛濕兼顧。生活上要避風、避涼,也要避燥,飲食上不食過涼過燥之品,適當多食些溫食,少食寒涼之物。因為濕熱交蒸,*脾胃易內虛,抵抗力下降,而涼食、寒食則傷脾胃之氣,使肺失清肅,飲邪內留,過涼的飲食易傷脾胃,特別是腸胃不太好的人,還有老人、小孩要切忌貪涼,要注意冰箱里存放的東西,加熱后再吃,綠豆湯一類涼性食物也要少吃;天氣又漸冷,溫食可護肺胃之氣。太燥的東西也不能吃,秋季飲食上的原則是“少辛增酸”,少食蔥、姜、蒜、韭、芥末、辣椒等辛味食品,多食一點酸味果蔬。這個時候吃東西講究潤燥補肺,健脾祛濕。適宜多吃的食物有:雪梨、雪蛤、核桃、薏米、白木耳、玉竹、石斛、淮山、扁豆、蜂蜜等。
2.注意精神養收。秋季氣候由熱轉涼,自然界的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成熟收獲。此時,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從“夏長”到“秋收”是自然陰陽的變化,而體內陰陽雙方也隨之由“長”到“收”改變。因此,攝養須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從五行相生相克上說,燥邪易傷肺,肺屬金,肝屬木,肺金不足,不能抑制肝木,導致肝火上升,出現情緒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緒。最好是保持心情平靜,適當抑制自己的肝火;鹋c燥同類,一旦發火,傷金傷陰,出現肺金不足肺陽不足,易生干咳、出血等疾患。所以當此季節,在精神上要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季蕭條之氣對*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志外馳,保肺之清肅之氣,這就是精神養收的方法。
3.起居適應養藏。室內既要注意通風,又要保持清爽干燥;早晚天涼,要增加“薄衣”御寒,晚上睡眠注意覆蓋肚腹;睡眠上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脾氣得以舒展。據調查研究認為,秋季適當早起,可減少小血栓形成的機會,這對于預防腦血栓病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