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生 又一個百年又一場革命
如今,人們在解決了溫飽之后,最關注的是健康,是養生。你或走進書店,或打開電視,或與人交談,各種各樣的養生知識撲面而來。由此可見,人們對養生的重視程度。
尋根溯源,中醫養生文化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來自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作為“群經之首”的《周易》,是儒道兩家思想的重要載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它在構筑燦爛的華夏文明的同時,也影響了中醫、中國人與中國社會。
目前,這股傳統養生新旋風的掀起,深刻說明儒道智慧不僅符合現代社會人的生命之所需,而且在科學養生方面更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天人合一”催生整體觀念
現在,我們說得最多的詞是“和諧”,這正是《周易》的核心思想。它把自然和社會看作一個整體,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以及天地人之道,即“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以天道推知人事,從自然發展中認識自然,了解自然,效法自然,并尋求建設和諧社會的方法和技術。
基于這種和諧思想,中醫提出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作為中醫養生文化開山之作的《黃帝內經》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產物,應該與自然、與萬物同生共存,和平共處。人遵循自然界變化的內在規律,進行飲食起居、工作運動,并隨著四時氣候、地理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改變而進行調整。那么,順其自然、融入自然,可以少生疾病、延緩衰老、益壽延年;違背自然、破壞自然,必將受到自然的制約和報應,將會引起疾病,損害機體。
中醫的經絡養生,把人的臟腑經絡在12個時辰中的興衰聯系起來看,環環相扣,十分有序;“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中醫時節養生以及中醫飲食養生和中醫情志養生,也是儒道思想的延伸和發展,體現了中醫養生的整體調節優勢。如孩子脾胃弱,不能多吃冰淇淋,老人腸胃功能差,晚上應該多喝粥。按此自然規律養生,同時,注意“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也就“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有了病,中醫不是主張“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注重從整體上進行調理。用針灸、按摩、貼敷、拔罐等非藥物療法,以及天然藥物養心神,補氣血,調脾胃,使五臟六腑處在和諧、順暢、平衡之中,病的癥狀自然而然就緩解了,消失了。
“化干戈為玉帛”。中醫提出的與病毒共存、與腫瘤共舞等觀點,不僅提高了人的生活質量,延長了生命,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順應自然、注重整體和諧的重要性。
“陰陽學說”孕育辨證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