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三個誤區
誤區一 關節痛就是骨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類風關)是一種以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我國的患病率約為0.32%~0.36%。
由于類風關會導致關節疼痛、僵硬、腫脹,不少患者往往難以將其與常見的骨關節炎區分,以為只需貼膏藥或者服用止痛片就能對付過去,有的甚至完全當作骨關節炎來對待。事實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在癥狀上雖有相似之處,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
從性質來說:類風關屬于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的組織,從而引起不同關節的炎癥。而骨關節炎是一種和年齡息息相關的骨退行性病變。
從癥狀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往往起病緩慢,部分患者會先經歷幾周到幾個月的疲倦無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癥狀。關節晨僵是不少類風關患者的首發癥狀,這種僵硬會使患者覺得關節不靈活,一般在早晨較為明顯,活動后會減輕。
骨關節炎患者也會感到關節疼痛,稍微活動后疼痛會有所減輕,但如活動過多,疼痛則會加重,且其發病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疼痛部位明顯不同:骨關節炎導致的疼痛一般都發生在負重關節和活動頻繁的關節,比如膝關節、髖關節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表現出對稱性,即在身體的對稱關節發作,這就意味著患者會同時經歷身體兩側的疼痛,比如雙手對稱的掌指關節、腕關節、肩關節;雙腳的趾間關節、踝關節等一些小關節,且患者往往在活動后有所好轉,靜止時容易發作。
發病年齡不同:骨關節炎是一種隨著年齡增長而高發的骨退行性疾病,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見于任何年齡,發病人群以青壯年為主,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3倍,且中年女性更易發病。因此,如果有類風濕疾病家族史,關節經常出現晨僵、疼痛、腫脹,特別是中老年女性,尤需引起警惕,及時去醫院風濕科就診,別輕易當作骨關節炎從而耽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并不難,醫生會根據患者的關節癥狀、血液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報告來判斷。
誤區二 輕視類風關的高致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