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獨門養生法:經絡導引可祛病健身
專家簡介
賀普仁 字師牛,號空水,1926年出生,1956年調入北京中醫醫院,任針灸科主任醫師、教授至今。2009年被授予“國醫大師”稱號。
養生心得
我今年84歲,從小就注意鍛煉身體,每天堅持做氣功和保健操,并注意調節心神、合理飲食,至今仍耳聰目明、思維敏捷、精力充沛。
1976年,我突然患上高血壓和心肌梗塞,但由于每天堅持練習“經絡導引養生功”,現在仍身強體健、精力充沛——
經絡導引養生功 祛病健身
我根據氣功原理,在經絡循行的基礎上自創了一套“經絡導引養生功”,效果卓著,具有通經活絡、調暢氣血、引氣歸元的作用。此功尤適宜無暇鍛煉者和活動不便的人。因為它不受場地、時間的限制,只需坐姿即可,時間1~5分鐘,可根據個人情況而定。經絡導引養生功共分為六步。
第一步:練功前的準備,采取端坐式,脖子挺直,目向前平視,閉口,舌抵上腭,全身放松,思想寧靜、灑脫,自然呼吸,氣要均勻。
第二步:以意領氣,先由會陰(在肛門與外生殖器之間)開始上入發際,沿任脈的關元穴(肚臍下3寸處)、神闕穴(肚臍)、膻中穴(兩乳頭連線之中點)、天突穴(兩鎖骨中間)、廉泉穴(微仰頭,喉結上方,舌根下)到頭頂;沿督脈由頭頂下行至風府穴(頸后枕骨下兩筋中間)、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至陽穴(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到尾骨,再上入小腹。
第三步:由小腹向左行至氣沖穴(大腿根內側)、髀關穴(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沿足陽明胃經直下到內庭穴(足背第二、第三趾間紋頭端),走足心涌泉穴(腳心偏上的凹陷處),再從足三陰(小腿內側)由下向上行經陰廉穴(在大腿內側,當氣沖穴直下2寸處)到氣沖穴,右側循行路線與左側運行方向相同。
第四步:由氣沖穴到任脈的曲骨穴(在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的中點處),經關元穴、氣海穴(肚臍下1.5寸處)、神闕穴、中脘穴(肚臍上4寸處)、膻中穴到天突穴。
第五步:由天突穴向右經俞府穴(在胸部,當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處)、中府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到肩井穴(肩部最高處)、肩髃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肩髎穴(臂外展時,當肩峰后下方凹陷處),沿手陽明向下到陽池穴(在腕背部橫紋中,指伸肌腱的尺側凹陷處),再分別下行至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之后,從手三陰經由下向上到極泉穴(位于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經中府穴、俞府穴到天突穴,再向左行(與右側運行路線相同)。
第六步:由天突穴向上到廉泉穴,因舌抵上腭,使任督相通,經氣到頭頂,再向下到風府穴,沿督脈直下至尾骨,回歸會陰,再上行至丹田(肚臍下3寸處)到終止。
如今,我仍耳聰目明、牙齒強健,這主要得益于我每天堅持練習的眼睛、耳朵、牙齒保健操,方法簡單、易懂易學——
眼、耳、齒保健操
眼睛保健操:于每天早晨起床時,用食指指腹按摩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36次,使之有酸重感。按摩此穴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眼肌疲勞。可治療近視、遠視,防治多種眼疾。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應防止用眼過度,近距離用眼以一次不超過50分鐘為宜,每個小時應休息10分鐘;不要在陽光直射下或暗處看書,不要在躺著、趴著或走動、乘車時看書;學習或工作時要經常眨眨眼睛,感到視疲勞時,應閉目半分鐘,但不要揉眼睛;注意飲食營養,不要偏食挑食,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羊肝、豬肝、雞蛋、牛奶、蔬菜等,不要過多吃糖;注意個人用眼衛生,保持眼睛周圍清潔;經常進行遠眺,每日3~4次,每次至少5~10分鐘。
耳朵保健操:于每天早晨起床時,用兩手掩耳,手指放于后腦部,用食指壓中指,輕彈后腦風府穴36次,可聽到“咚咚”的響聲,力度要適中。此法能開竅聰耳,可治療耳鳴、頭痛、神經衰弱等癥。
牙齒保健操:于每天早晨起床時,叩齒36次,能使牙齒堅固。
《黃帝內經》認為,“恬淡虛無”是養生保健的關鍵所在——
注重調心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在這種時候,關鍵是如何調節自己的心情,我一貫采用的方法是練武術,有時也在早晨起床時用指腹拿捏頭皮,力度稍大一些,每當做完這些動作時,煩惱也就煙消云散了。另外,閑暇時我經常讀書、畫畫、練書法、下象棋等,可陶冶情操。
鍛煉要從年輕時開始,切勿太過或不及——
形體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