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養(yǎng)生 看看古人怎么梳頭和刷牙
梳頭
現(xiàn)代腦力勞動者常常苦惱于用腦過度導致脫發(fā),事實上,古代許多文豪墨客也飽受脫發(fā)之苦。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一度脫發(fā),受名醫(yī)指點后堅持早晚梳頭,“梳頭百余下,散發(fā)臥,熟寢至天明”,不久就阻止了頭發(fā)脫落。此外,頭部的許多經穴受到梳子或手指的按摩,能達到經絡暢達,對于肌肉緊張性頭痛、神經性頭痛、偏頭痛、失眠等可起到緩解作用。
古人對梳子的材質也大有講究,金、銀、玉石、象牙、犀角、玳瑁,以及各種名貴木材都可以做梳子,功效各有不同。《本草綱目》中推薦了有清熱涼血解毒功效的黃楊木梳。過去宮廷貴婦常用天然犀牛角制成的“犀梳”梳頭和做裝飾,犀角清熱解毒,善清血熱,可以治療熱病頭痛,火熾神昏,是珍貴的藥材,十分難得。
民間用牛羊角制成的梳子,也可作為犀角的代用品。牛羊角去垢而不沾,溫潤而不掛發(fā),同時牛羊角本來也是具有涼血、息風、鎮(zhèn)靜作用的中藥,還可消炎鎮(zhèn)痛,治療頭痛、熱毒,還能祛屑護發(fā),治療失眠。
刷牙
中國人非常注重牙齒的健康,進行口腔清潔與保健自古有之。
最早的牙刷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東漢高世安所譯《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中講到洗浴所需的七種用具,其“六者楊枝”,是將楊枝的一端打造成刷狀蘸藥或香料刷牙。還有直接咀嚼楊柳嫩枝清潔牙齒的,即“晨嚼齒木”。明代李時珍也認為將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到了南宋,民間已經可以買到批量生產的牙刷,即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做握柄,一端鉆毛孔兩行,刷毛為馬尾,幾乎和現(xiàn)在的牙刷外觀一致。
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最早使用的漱口劑有酒、醋、鹽水、茶及清水等。
藥物牙膏的雛形,最早出現(xiàn)在宋太宗下令編纂的《太平圣惠方》中:將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細辛等,用來擦牙。后來還在藥膏中又加入清熱解毒的中藥,如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藿香、佩蘭等,不僅能去除異味,還有治療口腔疾病的作用。
-
冬季養(yǎng)生小常識冬季人體抵抗力下降,學會養(yǎng)生保健是關鍵,那冬季該如何養(yǎng)生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個養(yǎng)生的小常識。喝酒不暖身,最好喝生姜
-
四季養(yǎng)生的訣竅人體的陰陽,是生命的根本。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即所謂“四時陰陽”。善于養(yǎng)生的人,也要使人體中的陰陽與四
-
三伏天來了,明星們都這么做?關于夏天那些事兒——越是夏天越是不要與冷飲為伴。特別是三伏天,一定要忌吃冰冷食物。多喝溫水,能為身體打下堅實基礎。
-
夏天吹空調濕氣重怎么辦?夏天人體的汗毛孔本來是張開的,人們每天都要在室內外進進出出,
-
中藥祛苦四法,喝中藥也可以不苦!良藥苦口利于病,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