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腹瀉 就該從“寒”論治
秋末冬初的腹瀉為輪狀病毒感染引起,嘔吐、腹瀉、發熱為其突出表現,大便多為蛋花湯樣,無膿血,便急后重,腹瀉嚴重時會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
中醫將腹瀉冠以“泄瀉”之名,秋季腹瀉亦歸屬于該病之列。專家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和經驗總結,認為本病外因責之感受風寒,內因責之脾胃受損,是以“夾虛、夾濕、夾滯”、久則傷陰傷陽為病理變化的一種疾病。
該病以秋冬季為發病高峰,風寒之邪為泄瀉的發生提供了外在條件。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御邪之力尚弱 且具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肺氣不足者,衛外不固,每遇外邪,常致藩籬失守,而邪入于里 脾常不足者,邪入中焦,致脾胃受損。
脾陽受損或脾臟本虛,又為泄瀉的發生創造了內在條件。
脾為濕土,傷則健運不足 胃為燥土,損則消磨乏功。同時,濕反困之,致脾胃運化失司,飲食物不能及時消化,又多易夾積生滯。
另外,該病多以水樣便為主,或夾黏液,從病因上分類,宜歸屬于寒盛泄瀉。正和《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言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
在治療原則上,專家抓住病標為“寒”,病本為“虛”的特點。不拘泥于眾醫家從“濕熱”論治,單以“清”、“消”概之的局限,而是結合小兒體質和癥狀表現,采用“補消兼施”或“寓消于補”之法。
在選方上,專家偏睞“七味白術散”,該方出自兒科名家錢乙的著作《小兒藥證直訣》,由四君子湯加木香、藿香、葛根構成,主治脾胃虛弱,津虛內熱之證。
專家認為,治小兒泄瀉,應以甘淡溫潤之法為宜。而該方溫補而不燥、甘淡而不膩,既有四君子湯扶助脾陽、健運中州,又有藿香化濕醒脾、木香行氣消滯。而方中葛根一味,用意尤妙。該藥辛甘性涼,輕揚升散,通太陽經輸,升陽明津液,既達里邪于外而清熱解表,又鼓舞脾胃之氣而生津止瀉。專家認為該藥為風藥,中醫取類比象,認為“風能勝濕”,故其能祛濕而不傷正,止利而不留寇。故治療諸下利者,皆可用之。
擇此方正如《醫宗金鑒·泄瀉》所云 “脾土強者,自能勝濕,無濕則不泄。”
本方針對脾胃素弱、或久瀉傷中,患兒表現為納食素差、食后即瀉、體瘦面白、神疲倦怠,舌淡苔瘦薄,便常規無異常者,皆可放膽用之。
若濕重者,輔以車前子、炒苡仁、桔梗 有熱者,輔以銀花、連翹、車前草、青蒿,荷葉 久瀉不止者,輔以山藥、芡實、灶心土、蓮子肉,訶子肉。
專家亦喜用黃連,其藥苦寒,清腸胃之熱、燥中焦之濕乃為上品。且和木香成“香連丸”,對腹瀉伴疼痛,表現為泄時哭鬧的患兒必用之。然專家取之多不過錢。師言苦寒之品,皆可敗胃,而小兒脾胃尤弱,不耐克伐,宜中病即止。針對食積不化,礙胃助邪,患兒表現為矢氣穢臭、腹脹厭食、口氣酸腐、糞中有奶瓣或夾雜不消化食物,舌苔白膩垢濁,便常規可見脂肪顆粒者,擇焦三仙、雞內金、炒谷麥芽以磨谷消滯;砂仁、豆蔻、炒萊菔子以除滿消脹,延胡、白芷、陳皮以理氣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