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少動易患腸癌
大腸這種癌發病速度猛增
很多人都了解直腸是腸道最末端的部分,卻不太了解結腸。其實,結腸與小腸相連,其主要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部分,在腹腔里,它形成一個大大的“M”形,將小腸包圍在內。如果就功能而言,結腸可吸收腸道內的水分與鈉、鉀等,還有細菌消化(結腸內有很多細菌,參與消化合成)與協助排糞等作用。
人們俗稱的大腸癌,即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它可謂目前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全球的發病率不分性別均位列第三,在我國所有的腫瘤發病率中排名第5位,而且其上升趨勢明顯,升速約為每年4.2%,遠超2%的國際水平,幾乎每5分鐘就有1人死于大腸癌。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大腸癌患者的發病年齡比歐美提前約十年,青年患者更為多見。
論致病誘因
飲食原因居首壓力也會致病
為什么青年人更容易成為大腸癌的襲擊目標呢?這和現如今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很有關系。柳建中解釋,在引發大腸癌的諸多因素中,最為主要的是飲食習慣。經常吃大魚大肉等高油高脂食物的人,膳食纖維攝入相對較少,即會加重腸的負擔,因為膳食纖維有增強腸蠕動的作用,有助于消化和分解脂肪,腸道中若缺少膳食纖維的幫助,就容易發生便秘,也容易使毒素在腸道內滯留。不愛運動也是這種疾病的誘因之一,同樣會使腸蠕動減慢,使排泄物滯留在腸道的時間延長,其中的毒素也更容易對腸道造成負擔,甚至被重新吸收。
可以想見,如果一個青年人的體形較胖,他一定經常攝取過多的動物脂肪、膽固醇,而且經常處于工作坐著、回家躺著的狀態,不注意體育鍛煉,那么,他也更容易成為大腸癌的“高危人群”。
當然,大腸癌的發病誘因還與遺傳和精神因素有關系。媒體報道中醫生就指出,24歲的研究生患了結腸癌,就與他考研時壓力太大、過度勞累有一定關系。人在工作壓力大、情緒緊張焦慮的時候,不僅飲食難以規律、日常鍛煉減少,而且過大的精神壓力還會抵制免疫,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如果此時大腸部位比較薄弱,癌細胞就有了可乘之機。此外,一些疾病也會引起大腸癌,例如潰瘍性結腸炎與腸息肉的患者發生結腸癌的比率就較一般人高些,患有此類腸道疾病的人群,也應對結腸癌提高警惕。
預防與發現
平時少肉多動如廁觀察大便
了解了大腸癌是怎么得的,您便明了,要想從生活中預防大腸癌,減輕體重、減少動物脂肪攝入、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多參加體育鍛煉都是很有幫助的。
對于醫生來說,大腸癌患者的生存率直接與診斷時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如果在大腸癌的初期早早接受腸鏡檢查并清除掉癌變組織,大腸癌的手術預后是非常好的,也就是說,患者在手術后的壽命幾乎不會受太大的影響。遺憾的是,很多人都錯過了這個機會,例如之前提到的研究生,報道中稱,該研究生在大學的時候就曾經出現過腹部絞痛,嚴重的就有四次,但均未引起重視,這就是醫生最為痛心的事——因忽視疾病早期癥狀而貽誤診治。因此,每天大便后在沖廁前看上一眼非常重要,如果排便突然變稀或變得非常干燥,或者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包括排便次數出現變化以及發生原因不明的便血時,都要立即就醫。當然,對于結腸癌而言,由于發病部位不同,有的人患病初期也會表現為腹痛、貧血等情況,看到這些與平常有異的身體改變,都應有所警覺。
除了自己日常觀察外,更能明確了解是否患有大腸癌的方式是醫學檢查,建議飲食習慣不佳或患有上述腸道疾病的人群,從40歲起,每3-5年接受一次腸鏡檢查,普通人群可在常規體檢中加入肛檢一項。
總之,肥胖者要特別注意,還要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