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過敏性皮膚病蕁麻疹
蕁麻疹起病突然,全身泛發大小不一的風團,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顏色淡紅或蒼白,周圍有紅暈,不留痕跡。但新的風團可陸續發生,此起彼伏,一天內可發作多次,一般經1~2周可望治愈。若不能有效地排除發病原因,給予恰當的醫治,往往會形成慢性蕁麻疹,可反復發作。
引起此病的原因有多種,其主要的原因有:食用魚、蝦、蟹等海鮮或使用青霉素等有致敏性的藥物;冷、熱、風等的物理刺激及接觸動物昆蟲的皮毛或植物的花、莖、葉等的過敏所致,春夏季節較為常見。當內泌功能失調、胃腸功能紊亂、代謝障礙、神經精神刺激等也可引起蕁麻疹。其中醫治療的原則為祛風、散寒、除濕、止癢。根據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理,常在處方中配伍養血滋陰的中藥。
臨床治療選方:
1、養血祛風湯:當歸20克,黃芪30克,艾葉10克 黨參25克,沙棘果25克,陳皮20克,黃芩20克,麻黃10克,細辛5克,荊芥20克,香附15克,大棗10枚,水煎服,一日三次,每次服200毫升左右。有養血、祛風、止癢的功效,適用于蕁麻疹、丘疹性蕁麻疹及皮膚瘙癢癥。
2、透疹止癢湯:路路通20克,烏梅、地龍、北防風、牡丹皮各10克,蟬蛻6克,甘草10克,水煎服,一日三次。有疏風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通絡,透疹止癢的功效。主治過敏性皮膚病風熱型,癥見丘疹、紅斑或風團,伴有輕度發熱、口渴、瘙癢等癥,舌苔薄黃,脈象浮數。血虛者加當歸20克;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10克;有表證者加荊芥10克。
3、麻黃連翹赤豆湯:麻黃10克(后下),連翹12克,荊芥10克,僵蠶10克,桑白皮12克,赤小豆18克,生甘草6克,用水浸泡半小時,再煎煮半小時,每日一劑,一日兩次。適用于丘疹性蕁麻疹。若風盛癢劇,風團多,加防風、鉤藤、蟬蛻各10克;若濕盛皰多且大,加薏苡仁20克、車前子10克以加強利濕;若熱盛皮疹紅赤,加梔子、黃芩各10克以長清熱之能;若平素血虛,面白舌淡,脈濡細,加當歸20克,生地、白芍、丹參各10克以益其不足;若搔破皮膚,繼發感染而生膿瘡、糜爛,則本方去麻黃、僵蠶,加蒲公英、敗醬草各10克,薏苡仁20克。
4、紫背浮萍外洗方:紫背浮萍、地膚子、荊芥穗各30克,加水2500毫升煎汁,紗布過濾去渣取汁。用法:用毛巾蘸藥汁溫洗患處,通常于洗后瘙癢即止,風疹塊亦逐漸消失。
5、神闕穴拔缺罐治蕁麻疹:患者仰臥,將酒精棉球著火迅速投入罐內隨即取出,乘勢將罐扣在肚臍部,待3~5分鐘后將火罐取下。每日一次,三天為一個療程,一般一到三療程可愈。
注意:上述口服藥劑量為成人劑量,若給小孩使用,藥的劑量請酌減。
生活提示:
患者治療期間飲食宜清淡,避免食用刺激性及易致敏性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可適當的使用緩瀉藥物。室內禁止擺放花卉及噴灑殺蟲劑,防止花粉及化學物質再次致敏。到正規醫院做過敏原檢測,明確自己會對哪些物質過敏,生活中可避免再接觸防止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