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進補 當然首選是“人參”
中醫從陰陽五行的角度,認為秋季是陽消陰長,養生時應當注意“養收”,避免元氣外泄。燥為秋季的主氣,秋季養生保健最重要的就是去燥養陰補氣。說到秋季的養生進補,參類可謂首選,下面就跟著中醫小編來了解下不同參都有何功效呢:
人參
具有滋補強壯,大補元氣之功效,在臨床中很多慢性疾病,危重急癥,應用人參后,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應用范圍廣闊。但人參是一種補氣藥,體質壯實的人服用后反而會導致閉氣,出現胸悶腹脹等癥。
紅參
紅參性溫味甘,是一種經過蒸煮后的人參,香味較濃,色呈暗紅。補氣中帶有剛健溫燥之性,長于振奮陽氣。適用于氣虛及陽虛體弱者,冬天怕冷、陽虛明顯者服用有顯著效果。但如無陽虛體征,或高血壓、陰虛火旺或急性病等患者,忌用紅參。
白參
白參又稱生曬參,同是人參,由于白參的加工方法比較簡單,其有效成分同紅參不盡相同,若要服人參,以選紅參為好。紅參偏溫,白參偏涼。如兼咽干燥等陰虛癥狀,則用白參為宜。
黨參
性平味甘,具有補氣養血、和脾胃及生津之功。其效與人參相近,但作用比人參弱,在沒有人參的情況下,常可以常參代之。較難得的是人參補氣缺補血之功,而黨參則氣血雙補。
西洋參
西洋參又叫花旗參、洋參、美國人參等。原產地在美國和加拿大,但我國臨床應用最早,用量也最大。
補性溫和,一年四季皆可應用,有鎮靜作用,其對肺結核、冠心病、熱病后氣陰兩傷有一定療效。西洋參具有較強的養陰益氣作用,并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
太子參
性平味甘,是補氣藥中的一味清補之品,具補氣生津之功效,常用于久病氣生津之功效,常用于久病氣陰兩虧的病人,但補氣作用不如人參、黨參,其生津作用和西洋參類同,可代替西洋參用。由于其補氣而不生燥熱。對于兒童尤為適宜。
沙參
具有滋陰潤肺的功效,秋冬季節,氣候干燥,人們容易口干舌燥,咽喉干疼,咳嗽等,經以沙參為主組成沙參麥冬湯治療,能夠很快恢復,特別是講話較多的職業,可浸水飲用。
由此看見,滋陰降火的西洋參適合更多的人。西洋參補而不燥,可以沖水飲用、煲湯、煮粥、入菜,也可以直接切片含在口中。久病體虛的人士需要進補人參時,首選“生曬參”。如果病人服用后出現口干舌燥、鼻子出血等癥狀時,中醫稱為“不受補”,可以選擇藥性偏涼的西洋參。腫瘤病人可以選擇“紅參”,如果出現“不受補”的狀況,也可改用西洋參
溫馨提示:食參不能飲茶。茶葉中含有多量的鞣酸,會破壞參中的有效成分。此外,參也不要與蘿卜同食,中醫認為蘿卜“下大氣,消谷……”兩者同食,補氣與下氣正好抵消,故有此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