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凍 如何“秋凍”更加健康
這個時節人們講究“春捂秋凍”,大街上的人們衣服穿得挺亂,有穿棉襖的,也有露著美腿穿裙子的。但專家提醒,秋凍可并不是指一味的不增加厚衣服,一般當戶外早晚氣溫降低到10℃左右時,就應該結束“秋凍”了,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還容易惹病上身。
“秋凍”有理但應有度
中醫專家表示,“春捂秋凍”這一說法確實有根據。經過夏天的炎熱,出汗多,體內的鹽分丟失得比較多,夏天人的毛孔都是張開的,而秋天漸漸冷了,毛孔也開始收縮。如果天氣稍冷就急著加衣,皮膚未經嚴寒的鍛煉,恐怕抗寒能力下降。這時要凍一凍,讓身體逐漸適應低溫環境。另外,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受風,更容易感冒。
與春捂不同,秋凍可是非常有講究的,稍不注意就會給身體帶來其他傷害,比如腳、肩部、肚臍以及腰都是不能被凍的。“俗話說,病從寒起,寒從腳生。”即便是鍛煉自己的抗凍能力也不能讓腳部冷到,尤其是女性要特別注意,腳部受寒很容易導致子宮、下腹部血液循環不暢,造成經期提前或延遲,嚴重者還會造成痛經或月經不調。肩部受涼后會致使上肢血液循環不暢,讓人明顯感到肩部酸痛,頸椎僵直,甚至頭暈。如果肩頸長期受涼,向上就會形成頸椎病,向下就會造成肺部疾病。
寶寶秋凍“指標”各不同
給寶寶“春捂秋凍”,都應該以手暖無汗為標準,家長要常檢查寶寶的手、額頭、后頸、鎖骨、后背,如果手腳不涼、不出汗,說明衣物穿著合適。鎖骨溫熱時衣物剛好,后背有汗則是穿多了。
秋季寶寶穿衣,還可以試試這套“算術法則”:將寶寶所有的衣服都按照度數來劃分,例如一件較厚的羽絨服相當于9℃,薄羽絨服是6℃,稍厚的棉衣是5℃,厚羊毛衫4℃,棉背心4℃,抓絨衣、薄外套是3℃,厚的單衣2℃,薄的單衣是1℃等。以環境溫度為基準,一件件加衣服,最終控制在26℃就可以。比如上午出門時,室外溫度為21℃,那么可以穿一件厚的單衣加一件薄外套:21+2+3=26,這樣控制起來就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