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養肝健脾護五臟 升陽氣防“倒春寒”
初春時節,乍寒乍暖,中醫專家介紹說初春時節養肝健脾,需要升陽氣,預防倒春寒,中醫專家介紹說體質不同的人群,初春養生護肝的計劃也是不同的,下面是中醫專家的詳細介紹。
初春防“倒春寒”
立春后陽氣逐漸上升,但積聚了一季的陰寒之氣仍占據主要地位,初升的陽氣尚不足與其抗衡,冷暖氣候博弈交替,天氣依然寒涼,故不要過早地脫去冬天的棉衣,應多捂一段時間,待陽氣逐漸壯大,天氣衡穩變暖時,再脫去棉衣感受和煦的春暉。
養肝健脾很重要
中醫認為春季是肝膽陽氣升發之季,肝膽氣升發不足,或是肝膽氣升發太過都會引起氣機失調。因肝膽互為表里,肝氣要借助膽經才能舒達外泄,如肝膽經絡不通,氣血不暢,肝膽升發不足,就會出現一些肝膽郁滯(郁熱)的癥狀:如口干口苦、頭目暈眩、煩躁易怒、頭痛、痛經、脅肋脹痛等;而肝精血不足,肝膽氣升發太過,甚至陽氣上擾,則會出現肝陽上亢的表現:血壓增高波動明顯、眩暈加重、腰酸、下肢無力、頭重腳輕、肢體震顫等,這也是春季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原因之一。故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當養肝疏肝,和調氣血。
減酸益甘養性情
由于春天肝氣旺,肝旺輕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病,而酸味是肝之本味,故此時應減酸味,不能再助長肝氣以免過旺,甘是脾的本味,為了抗御肝氣的可能侵犯,增長甘味以加強性情,可以此加強機體的防御。
因此,疏理肝氣的陳皮、平熄肝風的杭菊、柔肝和脾的谷芽等,都是合時宜的食養食品。此外,大自然為人類供給了不少野菜,如馬蘭頭、苜蓿、蓬蒿菜等都有良好的清肝明目作用。正因此時脾胃輕易受損,應留心少進難消化食品,尤其是老年人更應留心,如酒不宜過量,冷饌、粽子、海鮮等粘冷肥膩之物,均應嚴厲節制,以免影響臟腑正常功效。
體質不同,養肝計劃各異
固然同樣是養肝健脾,但不同體質也有不同食療的計劃。普通人是健脾祛濕為主,而脾虛較重的人,則需健脾益氣。要祛濕,可用荷葉煲湯,也可在湯水中參加藿香、苡米、云苓等,每周1~2次,可達健脾祛濕之效。水蛇苡米湯、苦瓜芥菜豬骨湯、馬齒莧兔肉湯或蓮子杏仁露皆有此功效,推薦日常食用。
若經常感到疲憊、拉肚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易感冒,這些是脾虛較重的表現,則可在煲湯時適當增加淮山、黨參、北芪等藥材,以健脾益氣。黨參云苓煲雞則合適此類脾虛之人。此外,肝火旺盛的人,則應側重疏肝,可用柴胡、白芍、黃芩、蛇舌草、車前草等煲水飲用。肝病患者,包含肝硬化、乙型肝炎患者,春天更應養肝。堅持心情愉快之余,采取疏肝健脾食療方,如雞骨草鯽魚湯、金針木耳田雞湯,忌食煎炸、燥熱、肥膩難消化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