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防治六種常見病的中醫小妙招
芒種過后,無論南方還是北方,氣溫都在越來越高,尤其在雷雨天氣到來之前,空氣濕度大,確實是又悶又熱,中暑、感冒、急性腸胃炎、空調病等各種疾病的發病率直線上升。如何在炎炎夏日里,遠離疾病,安然度夏?中醫專家特地列舉六種夏日常見疾病,并提供預防和治療方法,為大家健康度夏提供參考。
1、夏季高溫高濕,謹防中暑
夏季最顯著的天氣特征是氣溫高,在夏季最易得的病便是中暑,稍不留神,便會被中暑盯上。
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中醫稱之為“暑厥”、“暑風”、“閉證”,認為本病是由于體內元氣虧虛,夏季暑邪乘虛而入,灼燔陽明、觸犯心包所致。
中醫提示:
中藥益氣陰防暑熱。可用太子參15克、麥冬10克、玉竹15克、菊花10克、夏枯草10克、甘草5克。舌苔黃膩者再加藿香15克、佩蘭15克煮水代茶飲。
一旦發生中暑時,應迅速讓患者脫離高溫場所,移至陰涼通風處,敞開上衣,并服用仁丹、藿香正氣水或十滴水,在太陽穴上涂抹清涼油。神志昏迷者用手指掐或針刺人中、合谷、內關穴,用冷水毛巾敷頭部、腋窩及大腿內側以加快散熱。重癥昏迷者應立即送醫院救治,以免延誤治療時間。
2、夏日雨后濕熱,謹防熱感冒
中醫專家表示,雨后濕熱,容易得熱感冒,應加強預防。
熱感冒:白天工作的辦公室里比較悶熱,夜間吹空調后出現發熱、出汗多但汗出熱不退、乏力、咽喉腫痛、鼻塞、流稠鼻涕等癥狀,為感受暑熱邪氣的感冒。
夏季的氣候特點以熱和濕為主,所以夏季最容易得的感冒類型是暑熱和暑濕感冒。如果是熱中夾濕的感冒,痊愈就會相對慢些。熱感冒主要特點是熱象突出,發熱重惡寒輕、汗出熱不退,由于出汗過多或發汗過多,則易損傷津液,耗散心氣,出現氣短、神疲、乏力、心煩、口渴等癥狀。
現在的三伏天氣濕氣過重,濕邪的特點是重濁黏膩,在熱感冒的基礎上再感受暑濕,這個感冒就不容易好,因為濕邪黏膩的特點,就像是口香糖粘到衣服上,不好洗掉的感覺一樣,所以感受了濕邪感冒,濕邪在體內久久不離去,病就不容易好。
中醫提示:莫過分貪涼,少洗冷水澡
治療上,應清暑化濕,散郁解毒。藥物可以用銀翹解毒片或雙黃連口服液等。家庭自療可以用白菊花、白扁豆花各15克,金銀花20克煎水代茶飲。
3、夏日腸胃病高發,慎食剩飯剩菜
夏日也是腸胃病高發的季節。由于夏季細菌生長繁殖得特別快,人的腸胃特比容易“感冒”。造成胃腸不適的原因眾多,包括細菌、病毒的感染,環境不適應,對飲食過敏,藥物反應以及頭部傷害 (腦震蕩)等。
胃腸型感冒,中醫稱為感冒夾滯,它除了感冒的常見癥狀外,還可表現為腹脹、不思飲食以及嘔吐等胃腸癥狀。由于幼兒的胃腸功能還未發育成熟小兒感冒沖劑,因此孩子會經常患胃腸型感冒。
中醫提示:多喝水,多吃易消化食物,減輕腸胃負擔
生姜汁:嘔吐嚴重者,可取生姜適量榨汁小兒感冒,加入少量溫熱水隨服,止吐效果好。
薏米桔皮粥:取新鮮桔皮30克腸胃感冒,薏米100克,先將桔皮洗凈切成細絲,然后加水煮沸后將桔皮絲撈出小兒腸胃感冒藥,加入大米煮粥食用小兒病毒性感冒,可起到止吐、消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