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糖尿病治療方法有哪些
三高疾病想必大家都有認識,特別是患發糖尿病人群有進一步的提升趨勢,在其發作時時常會有口渴、食量增多、多尿等,但身體整體卻表現的尤為消瘦,這讓有糖尿病人群帶來極大身體痛苦。那中醫治療糖尿病的方法有哪些呢?
糖尿病不只是消渴
提到中醫范疇里的糖尿病,不少人都會想到“消渴”二字。消渴,字面意思是消瘦和口渴,也就是常說的“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仝小林教授表示,“消渴”只是糖尿病的一個階段。隨著中醫對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目前認為,糖尿病常始于肥胖,逐漸發展為“脾癉(dān)”,最終轉為“消渴”,并引起各種并發癥,這與西醫的觀點基本一致。
中醫將糖尿病分為兩類:“脾癉”和“消癉”。“脾癉”是較常見的類型,占80%以上,這部分患者特征是體型肥胖,常伴有血脂、血壓及血尿酸水平的異常,多為2型糖尿病患者;“消癉”主要見于1型糖尿病(包括兒童1型糖尿病及成人遲發型自身免疫糖尿病等),其主要特征是發病時即表現為消瘦。中醫將糖尿病分為4個階段:郁、熱、虛、損,分別與糖尿病前期、早期、中期及晚期(并發癥期)相對應。
古人認為,“肥胖不是病”,不需要治療;再加上過去沒有血糖、尿糖的檢測,只能依靠消渴的癥狀來進行判斷,因此對于糖尿病的治療啟動過晚。此時患者病情已重,甚至出現了多種并發癥,自然效果不佳。現代中醫則借鑒了西醫對糖尿病的診斷,在中醫思維的指導下,全程辨證施治,根據患病類型和分期不同,及早開展綜合治療,可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
中藥降糖很靠譜
關于糖尿病中醫藥治療,人們普遍存在的一個認識誤區就是:“中藥只能輔助治療,降糖還得靠西藥。”十多年前,可能不少中醫專家也會抱有這樣的觀點。然而,仝小林教授的團隊用大量研究和臨床實踐證實了,“中藥不能直接降糖”已成為歷史。單純應用中藥復方(如黃連、黃柏、知母等多味中藥的組合),不僅可達到媲美二甲雙胍等西藥的降糖效果,還能改善血脂異常、代謝性高血壓、高尿酸血癥、肥胖等代謝綜合征表現,并對早中期糖尿病并發癥有一定療效,這些研究成果曾先后兩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推薦:五種中藥能降糖
1.丹參
丹參的煎劑可以降低血糖,還可以降低血脂。臨床應用:準備丹參、花粉、葛根各15克,黃芪20克,五味子7克,忍冬藤、玄參各10克,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血糖、高血脂效果確切。
2.地黃
可改善糖尿病合并高血脂、高血壓。臨床應用:生地、黃芪各30克,淮山、知母、葛根各20克,玄參、枸杞子、蒼術、茯苓、黨參各15克,麥冬、五味子各10克。
3.玉米須
有明顯的降低血糖的作用,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腎病有效。玉米須45克,黃芪30克,白術15克和豬胰同燉,做一日食療之用。
4.知母
知母水提取物能夠降低血糖,對藥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作用更加明顯。用知母、天花粉、麥冬各12克組方煎煮,可以改善糖尿病口渴、多飲等癥狀。
5.枸杞子
對糖尿病血脂升高、視力不佳有改善作用。每日用枸杞子、五味子、黃精、玄參各25克,煎汁代茶飲,可改善消渴癥狀。
糖尿病固然是棘手的疾病,但大家不能由此削弱對疾病治愈的信心和動力,在日常要進行良好的飲食,避免長期的食用對身體不利的甜食,并且實時的嚴密監測血糖的高低,一旦出現有血糖高發要實時的加以控制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