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對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中醫在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已有近千年的認識,在古時候,中醫把關節疼痛稱為痹癥,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有專門的篇章對痹病的病因、表現、針灸等治療進行詳細的介紹。這里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醫是如何對癥下食,巧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
風濕性關節炎如何治療?
風濕性關節炎屬于中醫的痹證。對于痹證的辨證,首先要辨清風寒濕痹與熱痹的不同。熱痹以關節紅腫灼熱疼痛為特點,多見于急性風濕性關節炎。風寒濕痹雖有關節酸痛,但局部無紅腫灼熱。其中以關節疼痛游走不定者為行痹;痛有定處,疼痛劇烈者為痛痹;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者為著痹。病程日久者,還應辨別有無氣血損傷及臟腑虧虛的證候。此型多見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F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藥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游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藥: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姜、大棗、甘草。
酸痛以肩肘等上肢關節為主者,可選加羌活、白芷、威靈仙、姜黃、川芎祛風通絡止痛。酸痛以腰背關節為主者,酌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續斷等溫補腎氣。酸痛以膝踝等下肢關節為主者,可加獨活、牛膝、防己、萆通經活絡,祛濕止痛。
2、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藥: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藥、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加減用藥,可參見行痹有關內容。
相關文章
-
關于尿液有益還是無用的討論!據英國《獨立報》報道,尿療對于人們并不陌生,有人對此十分厭惡,而一些人卻認為“肥水不流外人田”,它不僅能夠治愈大到癌癥小
-
怎么才能有效的緩解疲勞?有許多人常常感到休息也不能夠很好地解除疲勞,但又找不出什么原因,
-
孕婦高血脂怎么辦?調整飲食很關鍵懷孕期間暴飲暴食或者吃得太過油膩,容易出現高血脂的問題,高血脂會引起手腳麻木,而且會嚴重影響腹中胎兒健康,所以孕期高血脂
-
血液粘稠該怎么辦?拍拍肘窩可凈化 血液粘稠不妨多拍拍肘窩血液黏稠人群主要是老年人群居多,因為一旦患有了血液黏稠,可能會導致很多的其他疾病
-
血液粘稠吃什么好?4種食物是血液粘稠“克星”血液黏稠會出現頭暈的現象,并且會出現肢體麻木的問題,也會出現胸悶氣短的情況,經常會感覺到身體乏力,這些都是血液粘稠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