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耳
耳為腎之竅,手足少陽經之脈布于耳,手足太陽經和陽明經亦行于耳之前后,故曰耳為“宗脈之所聚”。 耳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有密切的聯系,在耳廓上有全身臟器與肢體的反應點,尤其與腎、膽的關系最為密切。
1.色澤變化 正常人的耳,色紅潤而光澤,是氣血充足的表現。
耳的色澤變化有:
耳輪色白,常見于暴受風寒,或寒邪直中者;若耳薄而白,為腎敗,見于垂危之人。
耳輪青黑,常見于劇痛患者;若耳輪干枯焦黑,多為腎水虧極,可見于溫病后期,腎陰久耗及下消證。
耳輪紅腫,則屬少陽相火上攻,或為肝膽濕熱火毒上蒸;若小兒耳背見有紅絡,伴耳根發涼,多為麻疹先兆。
2.形態變化 正常人肉厚而潤澤,是先天腎精充足的表現。
耳的形態變化有:
耳薄而小是形虧,屬腎氣虧。耳瘦削者是正氣虛,多屬腎精或腎陰不足。 耳輪萎縮,是腎氣竭絕,多屬死證。
耳腫起色紅者,多屬少陽相火上攻。
耳輪甲錯,為久病血瘀。
耳內長出小肉,形如櫻桃或羊奶頭,稱為“耳痔”。若小肉頭大蒂小,狀如蕈,稱“耳蕈”。若小肉如棗核細長,胬出耳外,觸之痛者,為“耳挺”。三者皆因肝經怒火,腎經相火,胃經積火,郁結而成。
3.耳道分泌物 正常外耳道有耵聹腺分泌耵聹液,還有皮脂腺分泌物,干后是白色碎屑。有些人耵聹液長期呈油狀液體,俗稱“油耳”,屬于正常生理現象。
耵聹過多,結成硬塊,可阻塞耳道,影響聽力。
耳內流膿為“膿耳”。黃膿曰“聤耳”,亦曰“耳濕”;白膿曰“纏耳”;紅膿曰“耳風毒”; 臭膿曰“耳疳”;清膿曰“震耳”。皆由足少陽、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或肝膽濕熱。或腎虛相火上攻所致。
相關文章
-
視力疲勞怎么辦?如何遠離視覺疲勞長時間用眼容易出現視覺疲勞的問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容易出現視覺疲勞,所以要糾正不良用眼習慣,盡量注意工作和學習姿勢的調整
-
中醫治療失眠的4個方法 你知道嗎現在失眠的現象是非常常見的,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失眠而痛苦不已,到了晚上就睡不著,到了第二天人就精神恍惚,所以失眠一定要及時
-
氣血不足的癥狀 頭發稀疏肝血不足氣血不足是中醫的一個病癥,中醫介紹,氣血是生命的載體,相輔相成,共同協作,以保證我們身體的健康運轉。如果身體出現了氣虛,
-
中醫是如何治療白癜風的由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因此導致疾病出現的概率也是相當的高的,尤其是皮膚病的并發概率都是在上升,當白癜風
-
如何從臉色看出身體健康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注意一些身體的調理方式,而且,可以通過臉色看人體健康,平時大家需要注意一些面部的變化,很多的人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