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四時隨“季”應變 中醫教你養肺氣
肺是*的一個重要的呼吸器官,如果保養不當會出現很多的呼吸道疾病,生活中很多人也出現了肺氣不足的情況,常會出現氣短,咳喘,多痰,脈虛等癥狀,威脅著人類的健康,那么我們該如何補肺氣呢?下面來聽聽中醫的詳細介紹。
中醫是從四季的變化再配合精神、防病、生活起居、飲食、運動這五個方面來達到對身體養護的原則,對肺的保養也不例外,順應四時,隨“季”應變。
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季節,這一時期,感冒肺炎的發病率都會明顯上升。春季空氣濕度大,易使空氣中的病菌大量繁殖,尤其是室內空氣中更會充斥著煙塵、霉菌、花粉、塵螨等細菌,這些細菌侵入*肺臟,會導致肺臟疾病的發生,極大地損害*健康。
因此,春季應注意環境對肺臟的影響,日常生活中有個最簡單易行的辦法:就是做到環境通風,保持空氣的清新,在空氣清新的環境中,進行深呼吸和主動咳嗽,二者相加,能達到洗肺的效果。同時,春季的代謝也比較快,所以在飲食方面吃一些微辛、較溫、清淡的食物。
從四季的五行屬性看,夏屬火,而肺通秋屬金,火克金,因而,夏季肺氣較為虛弱,肺也易于此季發病?人、胸痛、咽喉腫痛、惡寒發熱等病變的臟腑均歸屬于肺。
夏季肺臟的保養也要順應這一時令特點,情緒上要平和愉悅,免生燥熱;生活上既要防暑驅熱又要謹防貪涼受寒;作息宜晚睡早起,另加注意飲食衛生,就可以避虛邪、遠疾病,安度盛夏了。
中醫認為,*五臟與自然界四時相通應,肺屬金,與秋季相通,燥為秋之主氣,而肺為清虛之體,秋燥最易傷肺,因而,秋季特別需要注重肺臟的保養。
秋季天氣干燥,易傷人陰津,皮膚粘膜水分加速蒸發,于是出現皮膚干澀、鼻燥、唇干、頭痛、咽痛等人們常說的秋燥癥。歷代醫學認為,秋季養生,重在養肺。
那么在秋季如何做好肺臟的保養?
首先,要起居順時。秋季氣溫由熱轉涼,且晝熱晚涼,應做到祖國醫學所說“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以避晚涼,早起以從清爽,吸納新鮮空氣。要敞門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還應適度“秋凍”,不要急于多添衣服,注重耐寒鍛煉,以增強機體對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
其次,飲食潤燥。秋季氣候的特點是干燥,燥是秋令主氣。中醫認為肺是嬌臟,喜潤惡燥,然而燥邪最易犯肺,傷津耗液,使人發生鼻干咽燥、聲啞干咳、大便干結等所謂的“秋燥癥”。因此,為防燥邪為患,秋季宜多吃生津增液的食物,如芝麻、梨、藕、香蕉、蘋果、銀耳、百合、無花果、竹蔗以及鴨肉、豬肺、龜、鱉、蜂蜜、蔬菜等以潤燥養肺,凡辛熱麻辣、煎烤熏炸等食物,宜少吃或不吃。
再次,摩鼻健身。中醫理論認為“肺開竅于鼻”。不少人鼻黏膜對冷空氣過敏,秋風一吹,便不斷傷風感冒,打噴嚏,流清涕、咽痛、咳嗽。這類患者應從初秋起就開始做預防工作,每天堅持用冷水洗臉、洗鼻,然后按摩鼻部,做法是將兩拇指外側相互搓熱,沿鼻兩側上下按摩30次,每天1-2遍,以增強耐寒能力。
冬天是最冷的季節,陰氣較盛,這時的呼吸系統很容易被感染,所以此季節宜避寒就溫,做到陰陽平衡。
起居方面,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溫。冬天日照時間短,天地閉藏,早晚寒氣重,宜早睡晚起。早睡可保持身體溫暖,以養身體陽氣;晚起可避日出前之嚴寒,以養身體陰氣,使體內保持陰平陽秘,免遭寒邪襲擊。
飲食宜溫,減咸增苦。冬季飲食要遵循“養陰潛陽”的法則,宜多食些溫性食物,如糯米、狗肉、羊肉、牛骨髓等,既滋補又抗寒;對生冷、油炸類及寒性食物應少食,以免傷陽氣或傷陰津。
肺的保養是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只要順應季節的變化,稍加注意,就可讓肺臟長期保持健康狀態。
-
女性手腳冰涼怎么辦?教你幾招避免寒氣手腳冰涼有可能是血液循環不通暢引起的,按摩肚臍能促進血液循環,可有效改善手腳冰涼的狀況,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堅持泡腳,具有
-
中醫治療腳氣病 有什么好的方法現在很多人都有腳氣病的情況,本來這個病也是非常的容易傳染,一不小心就讓自己患上了腳氣病,那么你知道,中醫是如何治療腳氣病
-
中醫藥是如何治療肺癌的肺癌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惡性腫瘤疾病,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長非常快,對人們的健康和生命有著很大的威脅。該病的病因至
-
中醫養生得先養神在中醫中,養生要先養神,這樣才能真正的養生。那么中醫怎么養神呢?對養生又有什么樣的幫助呢?下面我們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詳
-
中醫治療鼻咽癌有什么優勢中醫通過清熱解毒,宣肺利竅,消痰散結。滋肝腎,補氣血。涼血熄風,解毒散結等可以治療痰濁凝聚型,陰血虧損型,火熱內困型鼻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