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藥的常用劑型
蒙醫常用的傳統劑型有湯劑、散劑、丸劑、膏劑、藥灑等。此外,尚有攪合劑、藥油、灰制劑、金石劑、草藥劑、熏劑、鼻藥、導瀉劑等十余種劑型。近年來,還利用現代制藥方法制成各種新的劑型。如片劑、沖劑、糖漿、針劑等,這是蒙藥劑型發展的一個方向。
蒙藥常用傳統劑型簡介如下:
1.湯劑:把一種或多種藥物,按照指定處方研為粗沫,混勻而成。一般成人用量每日2~3次,每次3~5g。服用時煎湯去渣,取汁內服,故稱湯劑。湯劑在臨床應用很廣,適用于一般疾病或急性病。其特點較丸劑、片劑、散劑等吸收快、易發揮療效。如四味土木香散(瑪奴西湯)(土木香15g,苦參10g,珍珠干10g,山柰6g),治療傷風感冒、熱病等有顯著療效,用途甚廣。湯劑有浸、煎二法;浸法是將陰干的藥物或切片藥物按比例配制,放在瓷缸內加沸水蓋好,過一定時間待藥液浸出后,澄清過濾加白糖、冰糖或蜂蜜等,溫服。煎法是將湯藥放進瓷缸內加開水一茶杯,用無煙炭火或酒精燈等煎至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取出溫服。
2.散劑:將藥物按處方配劑,研為細粉,混勻,寒涼藥加適量白糖,溫熱藥加、適量紅糖,再混勻而成。一般成人用量每日2~3次,每次1.5~3g,溫開水或調引送服。散劑在臨床應用最廣。其吸收消化雖較湯劑慢,但療效持久適合于治療已成型之病和聚合型疾病,且配劑方便,藥性穩定,便于攜帶。散劑,有內服與外用兩種。在臨床使用時,根據病情,可與湯、丸等各種成藥,相互配伍,酌情應用。
3.丸劑:將處方中各味藥物分別加工炮制,按處方配合,共研細粉,混勻,以蜜、水或面糊、藥汁等賦形,制成的藥丸。一般為黃豆或綠豆大小的顆粒,外用朱砂或銀朱、百草霜等研細粉掛衣,晾干。丸劑吸收緩慢,藥效持久,而且體積小,服用、推帶、貯存都方便,是一種常用的劑型。一般應用于慢性病及根除疾病余邪。某些藥性峻猛的藥品和刺激性較強的藥品,作丸劑服用時因其吸收分解較慢,可減輕毒性和副作用。不宜久煎的一些貴重藥和芳香性藥物,如麝香、牛黃、白云香、黑云香等,宜作丸劑用。用時按患者病情,藥品的性能,一般成人用量每日1~2次,每次5~15丸不等,用溫開水或調引服。
4.攪合劑:按處方調配,碾研細粉,混合均勻,逐步加入適量煉蜜、奶油、紅糖、冰糖等,反復攪合而成。密閉于瓷器內貯藏備用。此劑分為溫熱、寒涼兩大類型。一般用于老年人,重病久臥、身體虛弱者,對婦女病及脈道、關節、皮膚的慢性病療效頗佳。
5.藥油:先將藥材精選,加工炮制處理后,按處方調配,水中浸泡或煮煎,取汁加鮮牛乳或黃油再煮煎濃縮至半流性,并可加相應之藥末、蜂蜜、蔗糖、白糖等攪合均勻。呈油光澤澤、紅黑透明或黃黑透明時,即成油劑,密閉于瓷器內貯藏備用。一般用于老人,體虛者,有滋補潤僵作用。
6.灰制劑:以金屬、礦物及動物性藥物為主,煅燒成灰的藥物,蒙醫認為寒疾經久不愈則以灰劑治療為上。本劑分為急、中緩三種配劑,根據病情而選用。且需結合赫依、希拉、巴達干的主證配制。適用于寒性諸癥、不消化病、胃火衰敗、痞瘤、浮腫、膿瘍,尤其對巴達干病及痼疾療效顯著。
7.膏劑:膏劑分內服膏劑和外用藥膏兩種。內服膏劑又分流浸膏、浸膏(干浸膏和稠浸膏)及煎膏劑(膏滋)。外用藥膏分硬膏藥和軟膏藥。如:沙棘膏、文冠木膏、駝蒿膏、泡囊草膏、山黃柏膏、紫草軟膏等。
8.藥酒;是以酒為溶煤,一般用白灑或黃灑浸取藥材中有效成分,所得的澄明浸出液供內服和外用。此劑多用于體虛補養,風濕疼痛及跌打扭傷和慢性病的輔助治療。如:手掌參酒、
-
月經量少吃什么好?多吃滋補食物月經量少應該要吃些滋補身體的食物,四物烏雞湯具有調理月經的作用,蓮子桂圓湯具有調理月經的作用,能改善月經量少的問題,枸杞
-
蒙醫的基本內容 歷史與醫學特點蒙醫,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與疾病斗爭的智慧結晶,也是一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醫學科學。然而,人們
-
蒙醫藥是蒙古族豐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大大家都聽說成吉思汗鐵木真這個人,他的實際你了解嗎?他們蒙族醫學文化你了解么?成吉思汗統一了遼闊的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了
-
中醫文化之蒙醫學 獨特的民族醫學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民族醫學各有千秋,獨領風騷。今天尋醫問藥網中醫頻道小編繼續為大家介紹中醫文化之蒙醫學,獨特的
-
專家詳解:蒙醫藥發展潛力巨大縱眼望去,蒙醫藥源遠流長,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中蘊藏豐富的藥材資源,并且歷代名醫輩出,建樹卓越,在我國民族醫藥學發展史上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