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常見的保健方法有哪些
在中國,我們的醫療體系很復雜,五十六個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都積累了自己的臨床經驗,蒙醫也不例外,同樣是我們民族醫學的一部分,那么他的保健方法有哪些呢。
蒙醫藥是蒙古族豐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蒙醫以“三根”學說為主要理論基礎(三根——赫依、希拉、巴達干),同時還包括陰陽五行、五元學說、七素及六基癥學說。蒙醫治病方法,除藥物治療以外,還有傳統的灸療、針刺、正骨、冷熱敷、馬奶酒療法、飲食療法、正腦術、藥浴、天然溫泉療法等。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了遼闊的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國,蒙古社會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隨蒙古帝國的興起和強大,同國內各兄弟民族,特別是同漢、藏族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與印度、阿拉伯和歐洲等國家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也隨之開始,蒙古族經濟、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蒙醫傳統療法及臨證用藥、理論、實踐等諸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
17世紀以后,蒙醫學家將藏醫、印度醫學的理論與蒙古傳統醫藥結合起來,編撰了大量的蒙醫藥著作,為蒙醫藥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18世紀,蒙醫學家伊希巴拉珠爾在《甘露匯集》中首次提出了“六種基本病癥”理論(赫依、希拉、巴達干、血液、希拉烏素、粘蟲)等蒙醫獨特的“六基癥”理論,補充和發展了《四部醫典》的內容。
元代飲膳太醫、蒙古族營養學家忽思慧,用漢文編著了《飲膳正要》一書,內容豐富,圖文并茂,記載了大量的蒙古族飲食衛生及飲食療法、各種食物、有關驗方和營養學方面的內容,此書成為我國最早的營養學專著,生活在草原、森林地區的蒙古人對草藥的知識掌握比較多,隨著他們與國內兄弟民族和阿拉伯、印度以及歐洲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不僅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推動了中外醫藥學知識方面的聯系和交流,內地和國外的藥物也不斷傳入到蒙古地區,特別是西域人(泛指新疆和阿拉伯地區)的藥物大量進入蒙古地區,1292年元統治者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蘭旗所建的避署行宮設立了“回回藥物院”。1576年后,藏醫經典著作隨西藏黃教傳到蒙古地區。古印度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于17世紀被譯成蒙文,其中包括古代印度“阿輸吠陀”(Ayur.Veda)醫學巨著。這些醫著在蒙醫的發展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史料記載:從13世紀到17世紀初,廣大蒙古地區出現了不少民間醫療方法及方藥,如酸馬奶療法,瑟必素療法(蒙古語,即用牛羊等動物胃內反芻物做熱敷的一種熱置療法),礦泉療法,灸療法,拔火罐療法,正骨療法,飲食療法以及民間用藥方法是是這個時期的產物。蒙古族飲食療法也屬于蒙醫的傳統療法之一。
蒙古族人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民間諺語:“病之始,始于食不消;藥之源,源于百煎水。”諸如奶食、肉食、骨湯之類,只要食用適當,都可以起到滋補、強身、防病、治病的作用。這是古代蒙古人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飲食療法的前身,在《蒙古秘史》中也有這方面的記載。
在藥物學方面,蒙醫藥家們創造了適合于本地區實際情況的獨特的配制法和用藥法等。同時還吸收了西藏。印度等地區和兄弟民族的藥物學理論知識,使自己的藥物學理論不斷完善和發展。在17~18世紀涌現出很多著名的藥物學家、方劑學家和蒙藥著作。如伊希巴拉珠爾撰寫的《認藥白晶藥鑒》一書就是內容比較豐富的蒙藥學著作;18世紀藥物學家羅布桑蘇勒和木撰寫了《認藥學》四部書,即《珠寶、土、石類認藥學》《木、湯、滋補類認藥學》《草類認藥學》《鹽、灰、動物類認藥學》,主要闡述了藥物的形態,為認藥、采藥和研究藥物提供了依據。
蒙醫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夢遺和我們民族中醫一樣,將就治療強調“治未病”、“求本”、“扶正祛邪等常見的治療原則。
-
月經量少吃什么好?多吃滋補食物月經量少應該要吃些滋補身體的食物,四物烏雞湯具有調理月經的作用,蓮子桂圓湯具有調理月經的作用,能改善月經量少的問題,枸杞
-
蒙醫的基本內容 歷史與醫學特點蒙醫,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與疾病斗爭的智慧結晶,也是一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醫學科學。然而,人們
-
蒙醫藥是蒙古族豐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大大家都聽說成吉思汗鐵木真這個人,他的實際你了解嗎?他們蒙族醫學文化你了解么?成吉思汗統一了遼闊的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了
-
中醫文化之蒙醫學 獨特的民族醫學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民族醫學各有千秋,獨領風騷。今天尋醫問藥網中醫頻道小編繼續為大家介紹中醫文化之蒙醫學,獨特的
-
專家詳解:蒙醫藥發展潛力巨大縱眼望去,蒙醫藥源遠流長,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中蘊藏豐富的藥材資源,并且歷代名醫輩出,建樹卓越,在我國民族醫藥學發展史上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