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一周內新生兒,新手爸媽最容易忽視那些問題
對于我們的身體來說,照顧一周之內的新生兒,我們的新手爸爸媽媽最容易忽視的一些問題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也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非常大的困擾的?那么對于這樣的現象來說,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做才是最好的呢?會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安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困擾的,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照顧一周內新生兒新手爸爸媽媽應該如何做才是最好的。
第一天:
寶寶剛從媽媽肚子里出來的時候會有不適應的反應,因為周邊血液循環不良的原因,所以膚色會出現發紫的現象,此為正常現象,不會有太大問題,因此,剛升級的新手爸媽不用太過緊張。
觀察及照顧重點:
☞ 寶寶的體溫
剛出生的寶寶體溫調節機能尚未成熟,周邊循環較差,所以手腳摸起來會冷冷的,但是醫院嬰兒室有完善的設備,并會隨時監測寶寶的體溫,所以爸媽不必擔心。
☞ 頭部
新生兒頭部可能會因生產過程受產道擠壓而出現水腫的現象,此情形約在第3天消失。部分新生兒有頭皮血腫,多在1個月內恢復,有些則需要好幾個月才會好轉。
此外,由于寶寶頭骨尚未完全愈合,所以會形成前囟門、后囟門,摸起來軟軟的,后囟門約在出生后2個月就關閉了,前囟門則在12—18個月左右關閉,此期間應盡量避免外力碰撞。
☞ 皮膚
新生兒因為血管舒張與收縮的不穩定性,且末梢循環遲緩,使得皮膚顏色變動較大,一般為粉紅色,啼哭時呈深紅或紫紅。有些寶寶剛出生就有脂漏性皮膚炎,發生的位置大多在臉部或頭部,通常不需特別處理,除非特別嚴重才需要用藥,嚴重者在6個月后會消失,輕微者2—3個月消失。
此外,嬰兒由于皮脂腺未成熟,皮脂會凝聚在皮脂腺內而形成所謂的“栗粒疹”,在幾周內會自然消失。
☞ 視力
剛出生寶寶的視力范圍約20厘米,可看到媽媽的臉。
☞ 臍帶
剛出生時,醫護人員會將寶寶的臍帶夾住,開始呈現白色,之后逐漸變干、變黑,約2周后脫落。
☞ 動作
寶寶一出生就會亂動,手會抓(抓握反射)、腳會踢,但都屬于無意義的動作。例如“踏步反射”,抱直嬰兒讓其腳底接觸平面,嬰兒的腿就會自動彎起又踏下,好像走路的動作,在3—4星期大時消失。“驚嚇反射”也在出生后開始,最久會持續到4個月,多數在1—2個月內消失。吸吮反射、尋根反射(即接觸嬰兒之面頰,頭部就自動轉過來,張口想吸吮尋找接觸物)也在第一天就會出現,這些都是正常的反射動作。
☞ 奶量
喂母乳的媽媽剛開始初乳量不多,大約只有30毫升,寶寶剛出生第一天需求量不大,所以足夠寶寶所需了。但隨著寶寶一天天的長大,需求量也隨著增加,只要寶寶想喝就可以喂他,媽媽的乳汁也會因寶寶的吸吮而增加,每天平均可喂食6—8次,甚至讓寶寶持續含著乳頭也可以,因為寶寶此時總是邊喝邊睡,只是媽媽會比較辛苦。
☞ 大便
大多數嬰兒會在出生后24小時內排出“胎便”,若超過24—48小時后仍未解便,就要懷疑是否有“先天性巨腸癥”或其它潛藏的病理性問題。“先天性巨腸癥”在年齡較大的小孩中通常以便秘表現出來,在新生兒有時會以腸阻塞及腹脹來表現,嚴重時甚至有嘔吐發生。
☞ 睡眠
一個月內的嬰兒每天睡眠時間很久,至少在18小時以上,睡的時間比較不規律,可能會白天睡的比較多,而晚上較清醒,要到2~3個月后才會改善。
第二天:
和第1天相比并無太大差別,媽媽可能會發現寶寶體重在下降,許多新生兒在第1周內會有此現象,如果體重減輕超過出生體重的10%就要特別注意,可能是因為母乳分泌有限,寶寶不夠吃或大便量過多,不過多數是因母乳不夠所致,媽媽要耐心等待,一周后母乳量會達到正常且足夠的量。醫生建議還是盡量喂母乳,必要時才加配方奶。
觀察及照顧重點:
☞ 奶量
寶寶吃一點點就睡,這給許多媽媽造成困擾,建議超過3小時就叫醒寶寶喂食。
☞ 動作
出生第1個月的寶寶都會用眼睛注視照顧者,眼睛跟著目標物轉動,并發出笑聲。
☞ 大便
出生1周以內,大便次數并不多,1周后才會明顯增加。哺喂母乳的寶寶大便次數多于喂配方奶的寶寶,但具體次數因人而異,有的一天10幾次,有的好幾天甚至20天才解一次,通常3天解1次或1天解3次都屬正常。若太多天沒有便便,寶寶(尤其是喂配方奶的寶寶)較容易脹奶或吐奶。
在平時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按照正確的方式來照顧我們的新生兒,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非常健康的幫助才是最好的,所以在平時的時候,我們的新手爸爸媽媽一定要及時的按照正確的方式來做,這樣才能夠保護我們的新生兒來的身體更加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