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 秋燥易與三類疾病混淆
秋季,有“多事之秋”的之稱,常常是引起人們憂愁的季節,各式各樣的疾病將在這個季節蜂擁而至,如秋老虎、秋燥、腹瀉、中風等。今天小編在這里介紹秋燥癥相關的知識,然而有的人將其他病與秋燥癥搞混淆,下面就來講解人們容易將哪些疾病與秋燥癥搞混淆。
初秋,溫燥易被誤診為“感冒”
案例:25歲的李先生入秋以來常出現口唇干裂、口渴咽痛等癥狀,他自我診斷為“內腹熱”,到某藥店購買小柴胡沖劑、板藍根沖劑口服3天未見好轉。7天前李先生上述癥狀加重,并出現干咳無痰、呼吸不暢、小便短赤和大便秘結等癥狀;1天前出現發熱(低熱)、出汗和頭痛等癥,故到某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診。首診醫生診斷為“感冒”,給他進行抗菌、抗病毒和解熱鎮痛等治療10天未見效,轉某中醫院治療。老中醫根據初秋季節特點,結合李先生口唇干燥、干咳無痰和低熱的主要癥狀,診斷為秋燥癥(溫燥),改用中草藥治療2天后癥狀緩解,7天后癥狀漸漸消失,之后鞏固治療14天,至今未見復發。
中醫提示:中醫學認為初秋天氣尚熱,故易感溫燥。溫燥為初秋之主燥,癥見口唇干裂,鼻燥出血,口渴咽痛,眼紅目眩;干咳無痰,或痰稠難咯,或痰中帶血,伴喘息如牛,胸痛如刺;毛發干枯,指甲反翹,小便短赤,大便結粒;舌紅苔干無津,脈細數;或伴有發熱、出汗和五心煩熱等溫熱癥狀。
治療原則:潤燥止咳、生津退熱。處方用潤燥退熱湯加減,干渴重者加生地、蘆根;咳血多者加小薊、白芨;便秘重者加大黃、麻仁;發熱、五心煩熱重者加柴胡、青蒿等。此外,還可用利咽清涼飲、或葛根山藥降火湯等煎服。成藥可口服喉痛靈沖劑、化燥祛熱口服液、或潤燥解熱降火丸等。口唇可涂甘油制劑。
好文推薦:
相關文章
-
秋季保健小常識 “三拒絕”讓你安度涼秋有很多的人們在秋天里的時候,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保健才能夠保護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和長壽,那么秋季保健的小常識到底是
-
秋季老年人的養生方法有哪些老年人在秋季應該要多喝水,補充身體需要的水分,這樣可以避免秋季干燥對皮膚造成的損傷,天氣干燥時需要格外注意皮膚的保濕工作
-
秋冬季洗澡太勤皮膚“受不了” 每周一到兩次即可渡過了炎熱的夏季,隨著天氣的逐漸轉冷,秋季也到來了,那么秋季到了之后,天氣也開始變得干燥,那么我們洗澡后總是會出現皮膚干
-
秋季養生的方法有哪些最近應該要注意多喝水,平時應該要做好腎臟的調養工作,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不宜吃油炸類的食物,應該要控制脂肪的攝入量,秋
-
秋季吃什么食物對身體好秋季可以適當吃一些豆制品,經常吃豆制品可以補充身體需要的優質蛋白,適當喝豆漿具有滋補身體的作用,并且能夠起到降低膽固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