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找吃的到“挑吃”的——我省60年糧食記憶
年齡40歲以上的人,大都有過挨餓的體驗和記憶,而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的人,記憶更深刻,不少人內心留下了饑餓的烙印。而到了80后,則很少有這樣的體驗了,糧食充足,副食品繁多,餓回肚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關于那個年代的記憶
生于1937年,家住貴陽市三橋配件廠內的鐘亦農老太清楚地記得,她1957年隨丈夫來貴陽安家,4個孩子樓梯坎一般,一個接一個,孩子們吃“長飯”,總也吃不飽.為了孩子們不打架,經常要分飯吃,很多年,家里都過著“計劃吃飯”的日子,為了讓孩子們多吃點,自己就常挨餓。現在糧食寬裕了,經濟也好轉了,老人對糧食依然非常愛惜,見不得小輩倒掉剩飯剩菜。
記者看到她家1996年更換的糧本,一家三代5口人定量為:她老伴15.5公斤,兒子16.5公斤,她本人13.5公斤,兒媳12.5公斤(居民,沒正式工作),3歲的孫子9公斤,糧本的最后一頁是“兒童學生糧食定量表”。一個孩子從嬰兒時期到大學生,糧食的定量標準有10個等級。
【“計劃吃飯“的日子,始于1953年10月。那時,國家作出《關于實行糧食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對糧食等農作物全面實行統購統銷。這種高度集中的政府統購統銷政策,一直延續到1978年。】
現年78歲,家住江口縣德旺鄉德旺村大平坡組的楊昌緒老人回憶,1961年正月,他的母親過世了,家里硬是沒有一顆米,因村民餓得沒有力氣,老母親抬不出家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到一點糧票,從糧店里購到一些糧食,請村民吃了頓飯,他母親才得以入土為安。據楊昌緒老人介紹,當時農民的余糧被收購了,口糧、種子糧、飼料糧也被當作“余糧”收購了。“返銷糧”成了農民唯一的企盼。
【糧票誕生于1955年。當年8月《關于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頒布,要求實行統購統銷的市鎮,對非農人口一律按勞動差別、年齡大小進行居民口糧分等定量供應,全國通用糧票開始發行。當年,第一套貴州糧票也發行使用,最小面額為一兩。】
江口縣退休干部李玉德回憶說,上世紀60年代初,他還是一個中學生,消化快,消耗大,一個月卻只有9公斤糧食(本來是10.5公斤,要求節約1.5公斤),還要搭售30%左右的雜糧,那個時間,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找代食品,除了相對好吃的蕨粑、葛根外,榔樹皮、大柏葉磨粉做成粑粑,都是救命食品。
記者從一份資料上得知,當時省內還有過一種代食品——油菜籽餅。加工方法是:將榨過油的油菜粕,用冷水浸泡3小時,再晾干粉碎,蒸成窩窩頭,據說還比麥糠好下咽呢。而菜油餅,現在是用來做飼料和肥料的。
那個時候,雜糧是不受歡迎的。一是雜糧含熱量低,在油水不足的日子里,占的比例大了會造成營養不良;二是口感不好,紅薯吃多了會倒胃酸,包谷飯讓人難以下咽,糠粑更是吃下去難拉出來……
【據有關資料顯示,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省人均口糧減少51.4公斤。】
能吃飽飯的日子
現年66歲的羅玉珍老人,過了多年的“半邊戶”生活,即老公在城里工作,她帶著孩子在農村生活。1969年,她懷著孩子,來到丈夫工作的地方小住。一天丈夫的朋友請客,煮了兩斤米的飯,男人們先喝酒,她先吃飯,吃完一碗,她老公又給盛一碗,一遞一接之間,一鍋飯竟被她吃了個精光。男人們要吃飯了,面對底朝天的鍋,主客尷尬。從此她有了個綽號“羅大肚”,一語雙關。
她告訴記者,她的家鄉是1980年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兩年時間里,不僅解決了吃飯的問題,她還在家鄉建了新房子。1982年,她帶著兩個孩子來到貴陽和丈夫團聚,戶口沒能及時“農轉非”,4個人吃一個人的口糧,“議價糧”又貴,老公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一家人吃飯。她做點水果生意幫襯著,才解決了溫飽。到了1987年,全家人終于在貴陽入了戶,一家4口人人有了定量口糧,每月可以從糧站買回50余公斤糧食,隨著收入的增加,市場糧食的豐富,購糧本對她一家已不那么重要了。
【1980年至1984年,我省農村普遍推行家庭承包責任制,溫飽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從江口縣糧食局副局長位置退休的楊昌治老人回憶,這個時期的糧食政策不太穩定,一時收緊,一時又放松。盡管如此,隨著糧食的增產,市場上糧食的充裕,居民逐步剝離對購糧本和糧票的依賴,到了上世紀90年代,購糧本對多數家庭已形同虛設,只是用于領取一年的肉食補貼。
據省糧食局有關干部介紹,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我省糧食流通領域對統購統銷體制進行一定的調整和改革。“雙軌制”就是這一時期政府對糧食流通制度的安排。所謂“雙軌制”就是對一部分糧食流通繼續實行計劃控制,對另一部分糧食流通放開經營,讓市場調節。1979年到1993年,我省糧食的運行機制就是這種計劃和市場并行的“雙軌制”。
【1983年,中央政策規定農民完成統派購任務以后的糧食,允許多渠道經營,征購以外的糧食余缺調劑和品種調劑由產需(供需)雙方參照市場糧價自行協商定價,特別是1985年取消糧食統購改為合同訂購以后,平價糧供應數量減少,飲食業、飼養業等用糧逐步改為議價供應,我省部分地縣糧食貿易市場應運而生。】現年40多歲的胡女士回憶說,她1984年剛到北京上大學時,用節約下來的糧票換長統襪,起初是2.5公斤左右糧票換一雙,到1988年,她畢業的時候,要用10多公斤糧票才能換到一雙。糧票的貶值可見一斑。
【1993年,使用了近40年的糧票在我省結束使命,退出歷史舞臺。到了2001年5月1日,國家宣布取消《市鎮居民糧食供應轉移證明》,曾讓不知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皇糧”的化身——“購糧證”,從此退出了人們的生活。】
實現供需基本平衡
中國歷史某種程度就是一部饑荒的歷史。歷經坎坷,中國人終于解決糧食危機,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多個場合表示“中國人民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吃飯問題。”政府宣布農業進入新階段,糧食數量問題得到解決。人們對糧食的需求,也進入了飽后挑好的階段。
年近六旬的烏當區糧食局原局長熊剛,從1971年起在基層糧站工作,直到2006年從烏當區糧食局局長的位置退居二線,在糧食部門工作30多年,是個老“糧食人”。他講述了“糧食人”的“失落”過程:上世紀70年代,能在糧食部門工作,自己以此為傲,家人以此為榮,小伙找對象都比一般部門的容易,頗有優越感;親朋好友來買糧,不排隊,走回把“后門”是常事;“近水樓臺先得月”,偶爾能搞到點新米,那個時候糧店出售的本地新米鳳毛麟角,大部分是外省外縣來的陳糧,偶爾吃上新米不亞于現在吃山珍海味……隨著糧食產量的增加,糧食流通的搞活,“糧食人”的職業優勢日漸褪色。
【1985年,貴州取消了糧食統購,實行計劃定購。1992年,加快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步伐,1993年,貴州放開糧食價格和經營,對糧食定購實行“保量放價”,制定了糧食收購保護價制度。
從產量上,全省糧食生產1991年躍上800萬噸,在以后的7年時間里,又連續突破900萬噸和1000萬噸兩道大關,2000年達到歷史最高產量1161.3萬噸。此后一直在1100萬噸徘徊,從2003年到2008年間,產量連續6年超過了1150萬噸,全省糧食實現了供需基本平衡。】
隨著產量的增加,政策的開放,糧食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從1993年后,國家給糧食部門3年的補貼時間,讓基層糧食部門逐步改制,走向自負盈虧,“糧食人”不僅少了優越感,而且有了危機感。熊剛認為,這是發展的必然,“糧食人”的日子不好過,說明吃糧人的日子好過了。
【2002年,貴州逐步放開糧食市場,2003年6月,貴州全面取消糧食定購,放開市場、放開價格、放開收購,實現了糧食購銷市場化。】
2003年6月起,全省糧食企業全面實行體制改革,達到年齡和工齡的退休或內退,其余的實行身份置換,也就是買斷工齡,從此脫離了糧食部門。據熊剛介紹,烏當區從2003年6月起到2004年底,分三批次將糧食購銷企業和糧食經營企業全部改制完畢。
俗話說:“會過荒年,莫省油鹽”。因為油水充足,蛋白質獲取的增多,人們的“肚量”越來越小,口糧消費日趨減少。現在的年輕人,對原來一個人月均幾十斤糧不夠吃,可能難以置信,因為現在一家人還吃不完當初一個人的口糧,從某種程度上說,“主糧”已不“主”。
羅玉珍老人以前都是寅吃卯糧,丈夫的全部工資還不夠吃飯,而今她告訴記者,老公一個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用三分之一開伙食就夠了。
能吃飽了,要求又高了,要好中選優。記者在貴陽沃爾瑪超市的糧油區看到,光大米品牌就有數十個,價格也不菲,東北米、泰國米以及本地米,應有盡有。產自鳳岡的一種鋅硒米,1公斤裝的售價高達16元,茅貢牌的野合大粒香米,5公斤裝的售價為70.9元,高過泰國米。據營業員介紹,銷量還相當不錯。
年近5旬的歐女士,孩子在外上學,家里只有夫妻倆,一個月5公斤米還吃不完,米價高點低點,她認為已是無關痛癢的事。平時米飯、面條、米粉交叉著吃,家里牛奶雞蛋以及其他副食品不斷,她也分不清哪個是主糧哪個是雜糧了。
同樣是在沃爾瑪超市,有一個“五谷磨房”的專柜,有炒好的茯苓、枸杞、淮山、薏米、銀杏、天麻、葛根、紅棗等10多個品種,可以單獨或隨意搭配磨粉,價格不菲,生意紅火,是藥成了食品,還是食品成了藥,誰能分清?
在超市里,雜糧品種非常多,有高粱米、苦蕎米、小米、薏米、黑糯米、各種豆類……而且售價不低,記者看到苦蕎米的售價是11.8元/公斤。原來的雜糧,因為熱量低而不受人歡迎,而今,正因為其熱量低,雜糧又成了香餑餑。
關于那個年代的記憶
生于1937年,家住貴陽市三橋配件廠內的鐘亦農老太清楚地記得,她1957年隨丈夫來貴陽安家,4個孩子樓梯坎一般,一個接一個,孩子們吃“長飯”,總也吃不飽.為了孩子們不打架,經常要分飯吃,很多年,家里都過著“計劃吃飯”的日子,為了讓孩子們多吃點,自己就常挨餓。現在糧食寬裕了,經濟也好轉了,老人對糧食依然非常愛惜,見不得小輩倒掉剩飯剩菜。
記者看到她家1996年更換的糧本,一家三代5口人定量為:她老伴15.5公斤,兒子16.5公斤,她本人13.5公斤,兒媳12.5公斤(居民,沒正式工作),3歲的孫子9公斤,糧本的最后一頁是“兒童學生糧食定量表”。一個孩子從嬰兒時期到大學生,糧食的定量標準有10個等級。
【“計劃吃飯“的日子,始于1953年10月。那時,國家作出《關于實行糧食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對糧食等農作物全面實行統購統銷。這種高度集中的政府統購統銷政策,一直延續到1978年。】
現年78歲,家住江口縣德旺鄉德旺村大平坡組的楊昌緒老人回憶,1961年正月,他的母親過世了,家里硬是沒有一顆米,因村民餓得沒有力氣,老母親抬不出家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到一點糧票,從糧店里購到一些糧食,請村民吃了頓飯,他母親才得以入土為安。據楊昌緒老人介紹,當時農民的余糧被收購了,口糧、種子糧、飼料糧也被當作“余糧”收購了。“返銷糧”成了農民唯一的企盼。
【糧票誕生于1955年。當年8月《關于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頒布,要求實行統購統銷的市鎮,對非農人口一律按勞動差別、年齡大小進行居民口糧分等定量供應,全國通用糧票開始發行。當年,第一套貴州糧票也發行使用,最小面額為一兩。】
江口縣退休干部李玉德回憶說,上世紀60年代初,他還是一個中學生,消化快,消耗大,一個月卻只有9公斤糧食(本來是10.5公斤,要求節約1.5公斤),還要搭售30%左右的雜糧,那個時間,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找代食品,除了相對好吃的蕨粑、葛根外,榔樹皮、大柏葉磨粉做成粑粑,都是救命食品。
記者從一份資料上得知,當時省內還有過一種代食品——油菜籽餅。加工方法是:將榨過油的油菜粕,用冷水浸泡3小時,再晾干粉碎,蒸成窩窩頭,據說還比麥糠好下咽呢。而菜油餅,現在是用來做飼料和肥料的。
那個時候,雜糧是不受歡迎的。一是雜糧含熱量低,在油水不足的日子里,占的比例大了會造成營養不良;二是口感不好,紅薯吃多了會倒胃酸,包谷飯讓人難以下咽,糠粑更是吃下去難拉出來……
【據有關資料顯示,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省人均口糧減少51.4公斤。】
能吃飽飯的日子
現年66歲的羅玉珍老人,過了多年的“半邊戶”生活,即老公在城里工作,她帶著孩子在農村生活。1969年,她懷著孩子,來到丈夫工作的地方小住。一天丈夫的朋友請客,煮了兩斤米的飯,男人們先喝酒,她先吃飯,吃完一碗,她老公又給盛一碗,一遞一接之間,一鍋飯竟被她吃了個精光。男人們要吃飯了,面對底朝天的鍋,主客尷尬。從此她有了個綽號“羅大肚”,一語雙關。
她告訴記者,她的家鄉是1980年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兩年時間里,不僅解決了吃飯的問題,她還在家鄉建了新房子。1982年,她帶著兩個孩子來到貴陽和丈夫團聚,戶口沒能及時“農轉非”,4個人吃一個人的口糧,“議價糧”又貴,老公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一家人吃飯。她做點水果生意幫襯著,才解決了溫飽。到了1987年,全家人終于在貴陽入了戶,一家4口人人有了定量口糧,每月可以從糧站買回50余公斤糧食,隨著收入的增加,市場糧食的豐富,購糧本對她一家已不那么重要了。
【1980年至1984年,我省農村普遍推行家庭承包責任制,溫飽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從江口縣糧食局副局長位置退休的楊昌治老人回憶,這個時期的糧食政策不太穩定,一時收緊,一時又放松。盡管如此,隨著糧食的增產,市場上糧食的充裕,居民逐步剝離對購糧本和糧票的依賴,到了上世紀90年代,購糧本對多數家庭已形同虛設,只是用于領取一年的肉食補貼。
據省糧食局有關干部介紹,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我省糧食流通領域對統購統銷體制進行一定的調整和改革。“雙軌制”就是這一時期政府對糧食流通制度的安排。所謂“雙軌制”就是對一部分糧食流通繼續實行計劃控制,對另一部分糧食流通放開經營,讓市場調節。1979年到1993年,我省糧食的運行機制就是這種計劃和市場并行的“雙軌制”。
【1983年,中央政策規定農民完成統派購任務以后的糧食,允許多渠道經營,征購以外的糧食余缺調劑和品種調劑由產需(供需)雙方參照市場糧價自行協商定價,特別是1985年取消糧食統購改為合同訂購以后,平價糧供應數量減少,飲食業、飼養業等用糧逐步改為議價供應,我省部分地縣糧食貿易市場應運而生。】現年40多歲的胡女士回憶說,她1984年剛到北京上大學時,用節約下來的糧票換長統襪,起初是2.5公斤左右糧票換一雙,到1988年,她畢業的時候,要用10多公斤糧票才能換到一雙。糧票的貶值可見一斑。
【1993年,使用了近40年的糧票在我省結束使命,退出歷史舞臺。到了2001年5月1日,國家宣布取消《市鎮居民糧食供應轉移證明》,曾讓不知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皇糧”的化身——“購糧證”,從此退出了人們的生活。】
實現供需基本平衡
中國歷史某種程度就是一部饑荒的歷史。歷經坎坷,中國人終于解決糧食危機,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多個場合表示“中國人民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吃飯問題。”政府宣布農業進入新階段,糧食數量問題得到解決。人們對糧食的需求,也進入了飽后挑好的階段。
年近六旬的烏當區糧食局原局長熊剛,從1971年起在基層糧站工作,直到2006年從烏當區糧食局局長的位置退居二線,在糧食部門工作30多年,是個老“糧食人”。他講述了“糧食人”的“失落”過程:上世紀70年代,能在糧食部門工作,自己以此為傲,家人以此為榮,小伙找對象都比一般部門的容易,頗有優越感;親朋好友來買糧,不排隊,走回把“后門”是常事;“近水樓臺先得月”,偶爾能搞到點新米,那個時候糧店出售的本地新米鳳毛麟角,大部分是外省外縣來的陳糧,偶爾吃上新米不亞于現在吃山珍海味……隨著糧食產量的增加,糧食流通的搞活,“糧食人”的職業優勢日漸褪色。
【1985年,貴州取消了糧食統購,實行計劃定購。1992年,加快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步伐,1993年,貴州放開糧食價格和經營,對糧食定購實行“保量放價”,制定了糧食收購保護價制度。
從產量上,全省糧食生產1991年躍上800萬噸,在以后的7年時間里,又連續突破900萬噸和1000萬噸兩道大關,2000年達到歷史最高產量1161.3萬噸。此后一直在1100萬噸徘徊,從2003年到2008年間,產量連續6年超過了1150萬噸,全省糧食實現了供需基本平衡。】
隨著產量的增加,政策的開放,糧食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從1993年后,國家給糧食部門3年的補貼時間,讓基層糧食部門逐步改制,走向自負盈虧,“糧食人”不僅少了優越感,而且有了危機感。熊剛認為,這是發展的必然,“糧食人”的日子不好過,說明吃糧人的日子好過了。
【2002年,貴州逐步放開糧食市場,2003年6月,貴州全面取消糧食定購,放開市場、放開價格、放開收購,實現了糧食購銷市場化。】
2003年6月起,全省糧食企業全面實行體制改革,達到年齡和工齡的退休或內退,其余的實行身份置換,也就是買斷工齡,從此脫離了糧食部門。據熊剛介紹,烏當區從2003年6月起到2004年底,分三批次將糧食購銷企業和糧食經營企業全部改制完畢。
俗話說:“會過荒年,莫省油鹽”。因為油水充足,蛋白質獲取的增多,人們的“肚量”越來越小,口糧消費日趨減少。現在的年輕人,對原來一個人月均幾十斤糧不夠吃,可能難以置信,因為現在一家人還吃不完當初一個人的口糧,從某種程度上說,“主糧”已不“主”。
羅玉珍老人以前都是寅吃卯糧,丈夫的全部工資還不夠吃飯,而今她告訴記者,老公一個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用三分之一開伙食就夠了。
能吃飽了,要求又高了,要好中選優。記者在貴陽沃爾瑪超市的糧油區看到,光大米品牌就有數十個,價格也不菲,東北米、泰國米以及本地米,應有盡有。產自鳳岡的一種鋅硒米,1公斤裝的售價高達16元,茅貢牌的野合大粒香米,5公斤裝的售價為70.9元,高過泰國米。據營業員介紹,銷量還相當不錯。
年近5旬的歐女士,孩子在外上學,家里只有夫妻倆,一個月5公斤米還吃不完,米價高點低點,她認為已是無關痛癢的事。平時米飯、面條、米粉交叉著吃,家里牛奶雞蛋以及其他副食品不斷,她也分不清哪個是主糧哪個是雜糧了。
同樣是在沃爾瑪超市,有一個“五谷磨房”的專柜,有炒好的茯苓、枸杞、淮山、薏米、銀杏、天麻、葛根、紅棗等10多個品種,可以單獨或隨意搭配磨粉,價格不菲,生意紅火,是藥成了食品,還是食品成了藥,誰能分清?
在超市里,雜糧品種非常多,有高粱米、苦蕎米、小米、薏米、黑糯米、各種豆類……而且售價不低,記者看到苦蕎米的售價是11.8元/公斤。原來的雜糧,因為熱量低而不受人歡迎,而今,正因為其熱量低,雜糧又成了香餑餑。
相關文章
-
老人再婚怎么處理好心理問題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也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處理再婚這樣的事情,才能夠擁有一個非常好的心理因素的,那么有很多的老年人,
-
老人路邊摔倒 應該如何幫助老人對于我們的老年人來說,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如果我們的老年人在摔倒的時候,我們應該如如何做才能夠給我們老年人帶來非常好的
-
老年人腰痛如何護理腰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特別是對一些中老年人來說,腰痛的現象會不斷的增加,而且,很多人會出現腎虛,腰肌勞損,腰
-
老年人再婚有什么顧慮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轉變,黃昏戀的出現也漸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有不少老人因為這種原因有很多顧慮,不敢再婚,因為有很多
-
老人如何掌握良好的說話方式說話聊天是日常大家都不可避免的,并且掌握適當的說話技巧,對于改善自我心情情緒良好等都有極大幫助,特別是對上了年歲的中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