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社會該如何保障老年人健康?
50年后,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30%,這意味著每3個人當中就有一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這也意味著那時的醫療資源會更趨緊張。到那時,每個老年人的健康都能得到可靠保障嗎?請關注——
作為社會重要的構成人群,老年人的健康將對我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日前在天津舉行的2009中歐社會論壇上透露,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69億,且以每年近1000萬的速度增加。據相關資料顯示,50年后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30%,每3個人當中就有一個60歲以上的老年人。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主要“殺手”
隨著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社會的醫療資源也漸趨緊張,做好社會健康保障、探索老齡化社會健康模式顯得極為重要。
存在老年人專屬的“老年病”嗎?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張鐵梅并不這樣認為,只是老年階段作為每個人生命的一個階段,由于體質及抵抗力的下降,患病率和死亡率比其他人群更高。
專家指出,在過去幾十年中,由于醫療技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環境污染的加重等綜合因素,導致了疾病的重大轉移——人群常患病已由急性傳染病轉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權威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高血壓患病率驟增至18.8%,老年高血壓患病比例大幅度增高。至此,我國老年人所患前5位疾病排序再次發生變化: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糖尿病。世界范圍內的前5名也是這5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但排序稍有不同。據衛生部國家衛生服務研究的統計數據,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在總體上的慢性病患病率達到51.8%,可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早已取代急性傳染性疾病,成為老人健康的“殺手”。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由復雜因素積累而成,人們常常于不知不覺中患病。與此同時,可接近的醫療資源也是一個問題。“撇開經濟問題,有時甚至連擠公交、掛號的體力考驗都可能成為老人接近醫療資源的障礙。”張鐵梅說,“何況當病痛還未形成疾病時,醫生也很難診斷,這就為老人看病帶來更多的障礙。”
提前保健是健康關鍵
那么,怎樣對付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呢?張鐵梅認為,與急性傳染性疾病相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根源發自人類自身的生產生活中,因此也要從人類自身著手解決。“比如,老年人會覺得沒必要注意身材,但很多慢性疾病就是從體重超重開始的。中老年人運動減少導致熱量出超、脂肪過高,這將干擾體內代謝,從而增加患上糖尿病等代謝病的風險。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除遺傳因素外,70%—80%的人是由自身生活方式不當導致患病。”
“健康的藥在自己手中,”張鐵梅提醒,“只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從源頭上預防疾病。人們要有降低健康風險的意識,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患病。”
許多老人在剛退休的一段時間里都感到失落、空虛,其實這段時間正是擁有健康晚年的契機。專家建議,老人退休后第一件事應是做一次全面的健康查體,評估健康風險并形成個性糾正方案,根據方案在退休生活模式形成過程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不久前,杭州市啟動“重點慢性病干預控制計劃”,計劃用3年時間,對杭州市常住人口中35歲—59歲男性;35歲—54歲女性市民實施血壓、血糖免費篩查和健康檔案的管理。有關部門希望通過該行動進一步提高35歲以上在職人員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慢性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和管理率,減少上述疾病及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提高社會、企業及市民對健康的關注,共同抵抗慢性病的危害。
普及老年保健知識
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不僅是身體無病,還應達到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功能上的完好狀態。老年人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高標準,身心愉快地享受高質量的晚年生活呢?
對此,專家期待人們建立老年階段能健康的信心。只要在65歲之前能夠保持良好的生命狀況,將身體調整至無病,一般情況下人們將能健康度過65歲—85歲的生命階段。學界建議政府將老年醫療工作的重點放在預防上,并將預防重點放在保健知識的普及和醫療資源的有效對接上。
北京老年疾病醫療服務模式研究將其目標定為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站與常住老年人的密切聯系,加強社區衛生站與各級衛生醫療機構之間的聯系,通過電腦和網絡系統實現老年醫療保健信息的實時更新和上下流通。
“真正能在人群中傳播保健知識的是社區,人們咨詢健康的場所也應是社區,”張鐵梅認為,“若能動員青少年力量,發揮大中小學生學習能力強的優勢來開展面向老年人的義務保健咨詢,至少有三個好處:一是能及時解決老年人缺乏保健知識、缺乏保健意識和愿望的現狀,提高老人們的生活質量,無形中為國家節省醫療資源;二是在鍛煉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同時也提高老年人的社交活動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學生們也可樹立保健意識、積累保健知識,這將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張鐵梅同時指出:“建立健康咨詢熱線也是較好的辦法,但需政府監管將其控制在非盈利組織內。”
作為社會重要的構成人群,老年人的健康將對我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日前在天津舉行的2009中歐社會論壇上透露,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69億,且以每年近1000萬的速度增加。據相關資料顯示,50年后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30%,每3個人當中就有一個60歲以上的老年人。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主要“殺手”
隨著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社會的醫療資源也漸趨緊張,做好社會健康保障、探索老齡化社會健康模式顯得極為重要。
存在老年人專屬的“老年病”嗎?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張鐵梅并不這樣認為,只是老年階段作為每個人生命的一個階段,由于體質及抵抗力的下降,患病率和死亡率比其他人群更高。
專家指出,在過去幾十年中,由于醫療技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環境污染的加重等綜合因素,導致了疾病的重大轉移——人群常患病已由急性傳染病轉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權威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高血壓患病率驟增至18.8%,老年高血壓患病比例大幅度增高。至此,我國老年人所患前5位疾病排序再次發生變化: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糖尿病。世界范圍內的前5名也是這5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但排序稍有不同。據衛生部國家衛生服務研究的統計數據,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在總體上的慢性病患病率達到51.8%,可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早已取代急性傳染性疾病,成為老人健康的“殺手”。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由復雜因素積累而成,人們常常于不知不覺中患病。與此同時,可接近的醫療資源也是一個問題。“撇開經濟問題,有時甚至連擠公交、掛號的體力考驗都可能成為老人接近醫療資源的障礙。”張鐵梅說,“何況當病痛還未形成疾病時,醫生也很難診斷,這就為老人看病帶來更多的障礙。”
提前保健是健康關鍵
那么,怎樣對付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呢?張鐵梅認為,與急性傳染性疾病相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根源發自人類自身的生產生活中,因此也要從人類自身著手解決。“比如,老年人會覺得沒必要注意身材,但很多慢性疾病就是從體重超重開始的。中老年人運動減少導致熱量出超、脂肪過高,這將干擾體內代謝,從而增加患上糖尿病等代謝病的風險。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除遺傳因素外,70%—80%的人是由自身生活方式不當導致患病。”
“健康的藥在自己手中,”張鐵梅提醒,“只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從源頭上預防疾病。人們要有降低健康風險的意識,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患病。”
許多老人在剛退休的一段時間里都感到失落、空虛,其實這段時間正是擁有健康晚年的契機。專家建議,老人退休后第一件事應是做一次全面的健康查體,評估健康風險并形成個性糾正方案,根據方案在退休生活模式形成過程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不久前,杭州市啟動“重點慢性病干預控制計劃”,計劃用3年時間,對杭州市常住人口中35歲—59歲男性;35歲—54歲女性市民實施血壓、血糖免費篩查和健康檔案的管理。有關部門希望通過該行動進一步提高35歲以上在職人員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慢性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和管理率,減少上述疾病及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提高社會、企業及市民對健康的關注,共同抵抗慢性病的危害。
普及老年保健知識
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不僅是身體無病,還應達到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功能上的完好狀態。老年人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高標準,身心愉快地享受高質量的晚年生活呢?
對此,專家期待人們建立老年階段能健康的信心。只要在65歲之前能夠保持良好的生命狀況,將身體調整至無病,一般情況下人們將能健康度過65歲—85歲的生命階段。學界建議政府將老年醫療工作的重點放在預防上,并將預防重點放在保健知識的普及和醫療資源的有效對接上。
北京老年疾病醫療服務模式研究將其目標定為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站與常住老年人的密切聯系,加強社區衛生站與各級衛生醫療機構之間的聯系,通過電腦和網絡系統實現老年醫療保健信息的實時更新和上下流通。
“真正能在人群中傳播保健知識的是社區,人們咨詢健康的場所也應是社區,”張鐵梅認為,“若能動員青少年力量,發揮大中小學生學習能力強的優勢來開展面向老年人的義務保健咨詢,至少有三個好處:一是能及時解決老年人缺乏保健知識、缺乏保健意識和愿望的現狀,提高老人們的生活質量,無形中為國家節省醫療資源;二是在鍛煉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同時也提高老年人的社交活動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學生們也可樹立保健意識、積累保健知識,這將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張鐵梅同時指出:“建立健康咨詢熱線也是較好的辦法,但需政府監管將其控制在非盈利組織內。”
相關文章
-
老人再婚怎么處理好心理問題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也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處理再婚這樣的事情,才能夠擁有一個非常好的心理因素的,那么有很多的老年人,
-
老人路邊摔倒 應該如何幫助老人對于我們的老年人來說,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如果我們的老年人在摔倒的時候,我們應該如如何做才能夠給我們老年人帶來非常好的
-
老年人腰痛如何護理腰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特別是對一些中老年人來說,腰痛的現象會不斷的增加,而且,很多人會出現腎虛,腰肌勞損,腰
-
老年人再婚有什么顧慮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轉變,黃昏戀的出現也漸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有不少老人因為這種原因有很多顧慮,不敢再婚,因為有很多
-
老人如何掌握良好的說話方式說話聊天是日常大家都不可避免的,并且掌握適當的說話技巧,對于改善自我心情情緒良好等都有極大幫助,特別是對上了年歲的中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