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之父錢學森昨逝世 毛頭小伙和錢老通信10年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杰出科學家和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七屆、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錢學森同志,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時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毛頭小伙和錢老通信10年
錢學森常以書信與人交流,據不完全統計,他回國后特別是在晚年就學術等問題與他人通信多達1萬多封。對此,江蘇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李向民別有感觸,當他還是一個20歲毛頭小伙子的時候,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引起錢老關注,進而兩人開始以書信往來論道,這種關系持續了近10年。昨天,在位于南京廣州路的辦公室內,李向民剛剛得知錢老逝世消息,他不勝傷感地向記者講述那段與老人交往的故事。
1986年,李向民剛剛20歲。在江蘇商專教政治經濟學的他在校內學報上發表了論文《人類應當建立一門嶄新的學科——精神經濟學》。“我認為政治經濟學沒有研究精神產品的生產再生產問題,傳統勞動價值理論也無法對此作出理論解釋,而經濟的精神化傾向將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人類經濟面臨的共同問題,精神經濟將是一個世界性趨勢。理論界特別是經濟學家有責任對此進行研究,探索其中的發展規律,這就需要建立一門嶄新的學科——精神經濟學。”
李向民說,作為一名青年學者,當時他對經濟理論有著一股“初生牛犢”的勇氣,但思考仍然是直覺的、初步的。沒想到就是這樣一篇文章,不知怎的被遠在北京、時齡75歲的錢學森看到,那年10月,老人給學報主編來信,對李向民提出了熱情的鼓勵,他表示:“李向民同志所講的‘精神經濟學’。核心是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投入的錢,其效益如何?這個大問題我看我國經濟學家也出不了多少力,他們也沒有研究過!我看還得有志于此的同志自己動手。”錢學森的信不久就轉到了李向民手中,萬分激動的他很快給錢老寄去了還沒有開始發表的后續論文。
在李向民的記憶里,他和錢學森正式“點對點”的書信往來應該是從1988年春天開始。“主要圍繞精神經濟以及文化經濟等話題作一番觀點上的探討。”李向民說,有些時候錢老的看法與其并不一致,但他在信中的語氣總是謙遜有禮,從未擺出過高人一等的姿態,“除了觀點,錢老還會把一些與此相關的剪報寄來,可見老人家對于科研的嚴謹和踏實。”
昨天記者看到了這些多年來一直被李向民妥善保存著的信件,錢老落筆有神文字樸實,他習慣使用“李向民同志”的稱謂,并每每留下“錢學森”的落款。而幾乎在每封信中,記者都能看到“請酌”、“當否”如是字眼,一位學術泰斗的謙遜親和躍然紙上。
記者還注意到,在1993年的一封信中,錢老除了常規的學術探討,還較多筆墨提到了一些自己關于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解以及對李向民的勸誡。那時李剛剛博士研究生畢業,進入江蘇省政府任職。得到這個消息后錢學森很快寄來了這封信,他寫道,“你就要到省政府當參謀了,這是好事,希望你能加強一些基礎理論的學習,并把理論知識更多地與實際相結合……”在人生的關鍵結點,收到一個前輩、師長如此語重心長的教誨,李向民說這讓他受益匪淺。
“有時候一個禮拜能通兩次信,有時候一兩年都寫不上一回。”就這樣,兩人整整保持了近10年的書信往來,直到錢老年事漸高,李向民也忙于事業的打拼,一段佳話就此終結。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年來李向民對錢老始終緣慳一面,僅有的一兩次通話也是由其秘書接聽,而這儼然成了前者心中一個巨大的遺憾。
“中午上網的時候,聽說錢老走了。”李向民說往事一下子涌上心頭,他當即翻出了一直整齊收藏在文件夾里的信,開始一封一封地重讀。“我真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在20歲到30歲這一人生當中最重要的階段,得到了錢老無私而真誠的幫助教誨。”李向民說,他在錢老身上,看到了一個偉大科學家的寬廣胸襟,“錢老走了,但他在科學領域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永不磨滅。”
毛頭小伙和錢老通信10年
錢學森常以書信與人交流,據不完全統計,他回國后特別是在晚年就學術等問題與他人通信多達1萬多封。對此,江蘇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李向民別有感觸,當他還是一個20歲毛頭小伙子的時候,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引起錢老關注,進而兩人開始以書信往來論道,這種關系持續了近10年。昨天,在位于南京廣州路的辦公室內,李向民剛剛得知錢老逝世消息,他不勝傷感地向記者講述那段與老人交往的故事。
1986年,李向民剛剛20歲。在江蘇商專教政治經濟學的他在校內學報上發表了論文《人類應當建立一門嶄新的學科——精神經濟學》。“我認為政治經濟學沒有研究精神產品的生產再生產問題,傳統勞動價值理論也無法對此作出理論解釋,而經濟的精神化傾向將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人類經濟面臨的共同問題,精神經濟將是一個世界性趨勢。理論界特別是經濟學家有責任對此進行研究,探索其中的發展規律,這就需要建立一門嶄新的學科——精神經濟學。”
李向民說,作為一名青年學者,當時他對經濟理論有著一股“初生牛犢”的勇氣,但思考仍然是直覺的、初步的。沒想到就是這樣一篇文章,不知怎的被遠在北京、時齡75歲的錢學森看到,那年10月,老人給學報主編來信,對李向民提出了熱情的鼓勵,他表示:“李向民同志所講的‘精神經濟學’。核心是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投入的錢,其效益如何?這個大問題我看我國經濟學家也出不了多少力,他們也沒有研究過!我看還得有志于此的同志自己動手。”錢學森的信不久就轉到了李向民手中,萬分激動的他很快給錢老寄去了還沒有開始發表的后續論文。
在李向民的記憶里,他和錢學森正式“點對點”的書信往來應該是從1988年春天開始。“主要圍繞精神經濟以及文化經濟等話題作一番觀點上的探討。”李向民說,有些時候錢老的看法與其并不一致,但他在信中的語氣總是謙遜有禮,從未擺出過高人一等的姿態,“除了觀點,錢老還會把一些與此相關的剪報寄來,可見老人家對于科研的嚴謹和踏實。”
昨天記者看到了這些多年來一直被李向民妥善保存著的信件,錢老落筆有神文字樸實,他習慣使用“李向民同志”的稱謂,并每每留下“錢學森”的落款。而幾乎在每封信中,記者都能看到“請酌”、“當否”如是字眼,一位學術泰斗的謙遜親和躍然紙上。
記者還注意到,在1993年的一封信中,錢老除了常規的學術探討,還較多筆墨提到了一些自己關于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解以及對李向民的勸誡。那時李剛剛博士研究生畢業,進入江蘇省政府任職。得到這個消息后錢學森很快寄來了這封信,他寫道,“你就要到省政府當參謀了,這是好事,希望你能加強一些基礎理論的學習,并把理論知識更多地與實際相結合……”在人生的關鍵結點,收到一個前輩、師長如此語重心長的教誨,李向民說這讓他受益匪淺。
“有時候一個禮拜能通兩次信,有時候一兩年都寫不上一回。”就這樣,兩人整整保持了近10年的書信往來,直到錢老年事漸高,李向民也忙于事業的打拼,一段佳話就此終結。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年來李向民對錢老始終緣慳一面,僅有的一兩次通話也是由其秘書接聽,而這儼然成了前者心中一個巨大的遺憾。
“中午上網的時候,聽說錢老走了。”李向民說往事一下子涌上心頭,他當即翻出了一直整齊收藏在文件夾里的信,開始一封一封地重讀。“我真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在20歲到30歲這一人生當中最重要的階段,得到了錢老無私而真誠的幫助教誨。”李向民說,他在錢老身上,看到了一個偉大科學家的寬廣胸襟,“錢老走了,但他在科學領域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永不磨滅。”
相關文章
-
老人再婚怎么處理好心理問題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也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處理再婚這樣的事情,才能夠擁有一個非常好的心理因素的,那么有很多的老年人,
-
老人路邊摔倒 應該如何幫助老人對于我們的老年人來說,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如果我們的老年人在摔倒的時候,我們應該如如何做才能夠給我們老年人帶來非常好的
-
老年人腰痛如何護理腰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特別是對一些中老年人來說,腰痛的現象會不斷的增加,而且,很多人會出現腎虛,腰肌勞損,腰
-
老年人再婚有什么顧慮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轉變,黃昏戀的出現也漸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有不少老人因為這種原因有很多顧慮,不敢再婚,因為有很多
-
老人如何掌握良好的說話方式說話聊天是日常大家都不可避免的,并且掌握適當的說話技巧,對于改善自我心情情緒良好等都有極大幫助,特別是對上了年歲的中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