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老人的幸福樂園
2009年10月20日,記者聞名來到位于天祝藏族自治縣祁連山下的岔口驛中心敬老院。深秋的天祝高原景色誘人,走進岔口驛中心敬老院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松柏翠綠、楊樹金黃、菊花盛開,院內的地里油菜、白菜還在生長。順著撒著片片金色楊樹葉的寬敞平坦水泥路,走進老人們的生活區,一座座老人們的宿舍被樹木花草包圍,走進院民房間,環視四周,但見房內設施齊全,配有床頭柜、茶幾、兩把椅子,還有一個大櫥柜等物。院內整潔平坦的小路、寬敞的活動場所、現代化的健身器械、悠閑踱步的老人……置身于此,就如在公園一隅,你很難將這一切與敬老院聯系在一起。這是記者走進這個中心敬老院時一個意外而真實的感受。
陪同采訪的天祝藏族自治縣民政局局長李輝庭告訴記者,天祝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23萬人,現有五保供養對象1080人。岔口驛中心敬老院始建于2006年,占地面積300畝,設計供養能力500人,現供養各民族五保對象306人(其中:殘疾人102名,孤兒10名)。2006年至2009年先后完成總投資600多萬元,改造房屋14幢共180間,新建餐廳一棟668平方米,建設安裝了供暖設施,配置了電視、桌椅、床、柜、被褥等院民生活用品用具,修建健身活動場2處,并對院內部分區域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硬化院內道路2公里多,修建圍墻2400米,新修大門及門衛值班室;院落安裝路燈56臺,新建標準化養殖溫棚2座,修建灌渠1000米,新建沼氣池一座,平整耕地100畝,種植松柏、國槐、風景榆樹等樹木10400多株。是一處集生活、生產、康復、醫療、娛樂于一體的高標準敬老院。近年來,立足縣情,堅持以院養院的創辦模式,以敬老、愛幼、助殘,構建和諧家園為發展思路,以提高全縣五保集中供養水平為目的,不斷整合資源,將加快敬老院建設作為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采取多種方式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提升敬老院供養設施整體水平和服務水平,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大膽償試,不斷提高五保老人幸福指數,讓五保老人“進得來、住得下、過得好”,使敬老院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展現政府民生工作的有效平臺,現基本上都達到了“院容整潔、環境優美、管理規范、服務到位”的目標,得到了社會各界和上級政府的充分肯定。
岔口驛中心敬老院院長張彪領著記者看望了部分住院老人、參觀了老人們的食堂餐廳、衛生醫療室、活動場所,邊看邊高興地對記者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敬老院建設,把敬老院建設列入縣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點工作來抓,將辦院經費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專款專用、封閉運行。縣委書記張延保、縣長馬國榮每年都多次到敬老院進行視察、調查,并通過部門協調會、現場辦公會等形式,協調解決資金、就醫、通信、有線電視、供電供水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努力為敬老院辦實事,辦好事。縣民政局局長李輝庭是一位關心敬老事業的熱心腸領導,牢記“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經常到敬老院檢查工作,過問關心老人們的生活,實地解決敬老院建設和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在敬老院建設中,親自出謀劃策,本著既節約資金又能提升檔次的要求,統籌協調,合理規劃。實施敬老院改造工程,資金是重點,工程質量是關鍵。李輝庭為確保建設資金,跑上跑下在積極爭取財政增加投入的同時,積極爭取上級民政部門投資,通過采取多渠道籌措的方式,落實敬老院建設資金,從而保障了敬老院改造工程按計劃實施。在建設過程中,李輝庭始終堅持高目標、高起點、高水平的建設原則,按照花園式、小康式、休閑式和諧家園的建設目標,超前謀劃,合理布局,邀請城建部門對敬老院院區建設進行總體規劃,并征詢了縣上領導、相關部門及其他各方面的意見,做到了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為敬老院建設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在敬老院的管理中,天祝縣堅持建管并重的原則,積極推進建好一個機構、選好一個負責人、配好一支隊伍、健全一套制度的“四個一”工程建設,努力改進敬老院內部管理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首先是建好一個班子,選好一個班長,縣上將岔口驛敬老院設立為副科級建制事業單位,隸屬縣民政局管理,從行政、事業單位選調了13名具有較強敬業精神和奉獻意識、品德優秀的干部到敬老院從事管理和服務工作。院長張彪干了幾十年民政工作,熱愛敬老事業,自從擔任敬老院院長后,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全心全意為老人們謀福利,逢年過節都同老人們一起過。為保證老人們吃得好,他堅持一日三餐同老人們一起吃,隨時掌握飯菜質量,征求老人們的意見,不足之處即知即改。更重要的是為讓老人們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張彪深知用制度管人的道理,從建院開始就抓從制度建設著手,加快規范化建設“陽光管理”進程,培養院民集體榮譽感,大力倡導和開展“敬老院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主題活動,并吸納一些責任心強、能吃苦耐勞的臨時工作人員,實行定崗不定人的管理辦法,激發工作人員積極性。以崗位和制度確定目標和責任,做到嚴格考核,獎罰分明。院內設財務后勤保障部、治安保衛部、生活服務部。實行民主管理機制,成立院務管理委員會,實行院民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同時,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建立崗位與職責銜接、目標與工資掛鉤的責任考核機制,以保證敬老院管理服務工作有序運行。先后制定了財物、伙食、安全、衛生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建立了院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工作考核制、工作人員責任制、院民議事制等一系列管理機制,保證了敬老院管理有章可循。成立了院民管委會和院民議事會等民主管理機構,實行院務公開,定期公布伙食費、社會捐贈、項目建設及院辦經濟的收支情況,增強院務管理透明度,自覺接受院民及社會監督。實行院民自我管理,增強集體意識。全體院民實行小區化管理,每棟住房為一小區,由院民推選小區正副組長各一名,參與敬老院的民主管理,負責小區的環境衛生、安全、文化活動,組織院民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通過這些措施,調動了院民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從而降低了管理成本,推動了院務管理的規范化建設。加強財務管理,確保敬老院健康發展。在資金來源有限的情況下盡量做到節約開支,合理安排。以滿足院民正常生活、逐步提高生活水平為目的,精打細算,勤儉持家,對米面油、水電煤,嚴格按標準配備。對日常生活用品等由院里統一購置,定期配發,認真執行縣民政局規定的零接待制度,杜絕一切不合理開支;建立健全各項財務登記和管理賬簿,嚴格財務審批,嚴格掌握、管理和使用各項社會捐贈,做到了讓院民滿意,讓上級放心。
為了保證五保老人供養,天祝藏族自治縣政府出臺了《五保供養暫行辦法》,細化量化供養內容和敬老院建設標準、規模,縣上將辦院經費和供養經費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專款專用。保留五保供養對象在農村的土地使用權,收入歸五保對象個人所有。同時,敬老院積極推行以院養院的辦院模式,立足資源優勢,統籌規劃,積極發展院辦經濟。在實際工作中,敬老院地制宜采取多種激勵措施,調動廣大工作人員和五保老人的勞動積極性,形成工作人員、五保對象分工協作、互相促進的格局。充分尊重五保老人的意愿,發揮個人專長,提高院辦經濟效益,引導五保老人在勞動中創造收益,在勞動中尋求愉樂,在勞動中充實生活。通過種種舉措,在縣上農業、科技等部門的幫扶和指導下,發展院辦經濟,修建蔬菜大棚2座、舍飼養殖溫棚2座,養殖菜豬70余頭,菜羊90多只,牛10頭,種植農作物210畝,年創收20多萬元。可滿足院民3個月的生活費用,實現供養自給率20%左右,提高了供養標準,使院民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改善。積極爭取社會各界支持五保供養和敬老院建設工作,先后接受社會各界捐贈60多萬元。科技、廣播電視、衛生、農業等縣直有關部門從各自的職能出發,在蔬菜暖棚建設、籽種供應、有線電視業務開通及入院老人看病就醫等多方面給予優惠和資助;各鄉鎮根據各自實際,對入院對象給予一次性資助;縣上有關企事業單位為敬老院捐款捐物。省市民政部門在敬老院建設投資上給予傾斜照顧,并多次前來檢查指導工作。省民委協調省慈善總會和西北民族大學前來捐助生活物品,并組織醫療專家為入院對象送醫送藥,體現了省市部門和單位對該縣各族弱勢群體的關愛。
如何服務和管理好,讓老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地頤養天年,是岔口驛中心敬老院全體工作人員的出發點。為解決五保對象看病難的問題,縣民政部門資助全縣五保對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衛生部門取消五保對象就醫費用報銷起付線,通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使五保對象實現了就醫“零”負擔。還在敬老院內設立了醫務室,不定期進行體檢,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做到了小病不出院,大病住院治,從而解決了“醫”的問題;敬老院十分重視文體設施建設。在每個院民小區設立文化活動室一處,配備電視、棋牌文化娛樂等器材,院內以組為單位設立了15個文化活動室,2處健身活動和1處圖書閱覽室,搭建了正規化的文藝演出舞臺,院民自發組建了業余文化演出隊,還多次組織駐地部隊官兵和周邊學校師生表演文藝節目,節日期間多次舉辦院民聯歡會,極大地豐富院民精神文化生活,解決了“樂”的問題;為提高五保對象伙食標準,敬老院根據五保老人的身體情況及當地的飲食習慣,制定了合理的膳食標準,做到了一日三餐花樣多、營養好。另外,在確保膳食質量的同時,加強衛生及食品安全管理,在食品原料的采購、加工環節嚴把質量關,民政局及相關部門定期不定期的進行檢查,做到了讓五保老人吃得開心、吃得放心,解決了“吃”的問題;實行院民生活用品定期供給制,每月為院民提供10元的零用錢,每2個月配供茶葉、洗衣粉、香皂、牙膏、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每年供應夏裝、襯衣、內衣內褲、鞋襪各一套和床單、枕巾各一條,每兩年供應棉衣一套。在敬老院里,有時候老人跟小孩沒什么兩樣,常常因為一點小事情而發生摩擦,這時候,工作人員就成了“家長”,需要耐心的“哄”,讓每位老人都高興。無論是院長還是護理人員、管理人員總能做到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的瑣事中關心體貼每位老人,每天至少檢查三遍院民的房間,發現地上臟了,立即打掃;東西亂了,幫助整理;衣物臟了,立馬清洗。季節變換時,及時為每位院民添置新衣,把老人的冷暖記在心上。老人生病時,輸液打針,醫護人員寸步不離精心護理。院里有不少老人有病在床或手腳不伶俐,工作人員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為老人送飯喂湯,端屎倒尿,不厭其煩、任勞任怨。78歲的王萬林老人說:“自從進了敬老院,一星期飯菜不重樣,頓頓有肉吃,白面饅頭大米飯,熱菜熱湯,比在家里生活好多了,院里不但為我們考慮好吃的,還時常關心我們穿的,夏天有襯衣,冬天有棉衣!”包有祿、溫朝蘭老兩口都70多歲了,喜滋滋地說:“住在敬老院里,吃好穿暖,日子舒心,住得安心,太感謝黨和政府了!”
陪同采訪的天祝藏族自治縣民政局局長李輝庭告訴記者,天祝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全縣總人口23萬人,現有五保供養對象1080人。岔口驛中心敬老院始建于2006年,占地面積300畝,設計供養能力500人,現供養各民族五保對象306人(其中:殘疾人102名,孤兒10名)。2006年至2009年先后完成總投資600多萬元,改造房屋14幢共180間,新建餐廳一棟668平方米,建設安裝了供暖設施,配置了電視、桌椅、床、柜、被褥等院民生活用品用具,修建健身活動場2處,并對院內部分區域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硬化院內道路2公里多,修建圍墻2400米,新修大門及門衛值班室;院落安裝路燈56臺,新建標準化養殖溫棚2座,修建灌渠1000米,新建沼氣池一座,平整耕地100畝,種植松柏、國槐、風景榆樹等樹木10400多株。是一處集生活、生產、康復、醫療、娛樂于一體的高標準敬老院。近年來,立足縣情,堅持以院養院的創辦模式,以敬老、愛幼、助殘,構建和諧家園為發展思路,以提高全縣五保集中供養水平為目的,不斷整合資源,將加快敬老院建設作為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采取多種方式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提升敬老院供養設施整體水平和服務水平,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大膽償試,不斷提高五保老人幸福指數,讓五保老人“進得來、住得下、過得好”,使敬老院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展現政府民生工作的有效平臺,現基本上都達到了“院容整潔、環境優美、管理規范、服務到位”的目標,得到了社會各界和上級政府的充分肯定。
岔口驛中心敬老院院長張彪領著記者看望了部分住院老人、參觀了老人們的食堂餐廳、衛生醫療室、活動場所,邊看邊高興地對記者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敬老院建設,把敬老院建設列入縣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點工作來抓,將辦院經費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專款專用、封閉運行。縣委書記張延保、縣長馬國榮每年都多次到敬老院進行視察、調查,并通過部門協調會、現場辦公會等形式,協調解決資金、就醫、通信、有線電視、供電供水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努力為敬老院辦實事,辦好事。縣民政局局長李輝庭是一位關心敬老事業的熱心腸領導,牢記“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經常到敬老院檢查工作,過問關心老人們的生活,實地解決敬老院建設和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在敬老院建設中,親自出謀劃策,本著既節約資金又能提升檔次的要求,統籌協調,合理規劃。實施敬老院改造工程,資金是重點,工程質量是關鍵。李輝庭為確保建設資金,跑上跑下在積極爭取財政增加投入的同時,積極爭取上級民政部門投資,通過采取多渠道籌措的方式,落實敬老院建設資金,從而保障了敬老院改造工程按計劃實施。在建設過程中,李輝庭始終堅持高目標、高起點、高水平的建設原則,按照花園式、小康式、休閑式和諧家園的建設目標,超前謀劃,合理布局,邀請城建部門對敬老院院區建設進行總體規劃,并征詢了縣上領導、相關部門及其他各方面的意見,做到了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為敬老院建設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在敬老院的管理中,天祝縣堅持建管并重的原則,積極推進建好一個機構、選好一個負責人、配好一支隊伍、健全一套制度的“四個一”工程建設,努力改進敬老院內部管理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首先是建好一個班子,選好一個班長,縣上將岔口驛敬老院設立為副科級建制事業單位,隸屬縣民政局管理,從行政、事業單位選調了13名具有較強敬業精神和奉獻意識、品德優秀的干部到敬老院從事管理和服務工作。院長張彪干了幾十年民政工作,熱愛敬老事業,自從擔任敬老院院長后,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全心全意為老人們謀福利,逢年過節都同老人們一起過。為保證老人們吃得好,他堅持一日三餐同老人們一起吃,隨時掌握飯菜質量,征求老人們的意見,不足之處即知即改。更重要的是為讓老人們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張彪深知用制度管人的道理,從建院開始就抓從制度建設著手,加快規范化建設“陽光管理”進程,培養院民集體榮譽感,大力倡導和開展“敬老院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主題活動,并吸納一些責任心強、能吃苦耐勞的臨時工作人員,實行定崗不定人的管理辦法,激發工作人員積極性。以崗位和制度確定目標和責任,做到嚴格考核,獎罰分明。院內設財務后勤保障部、治安保衛部、生活服務部。實行民主管理機制,成立院務管理委員會,實行院民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同時,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建立崗位與職責銜接、目標與工資掛鉤的責任考核機制,以保證敬老院管理服務工作有序運行。先后制定了財物、伙食、安全、衛生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建立了院長任期目標責任制、工作考核制、工作人員責任制、院民議事制等一系列管理機制,保證了敬老院管理有章可循。成立了院民管委會和院民議事會等民主管理機構,實行院務公開,定期公布伙食費、社會捐贈、項目建設及院辦經濟的收支情況,增強院務管理透明度,自覺接受院民及社會監督。實行院民自我管理,增強集體意識。全體院民實行小區化管理,每棟住房為一小區,由院民推選小區正副組長各一名,參與敬老院的民主管理,負責小區的環境衛生、安全、文化活動,組織院民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通過這些措施,調動了院民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增強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從而降低了管理成本,推動了院務管理的規范化建設。加強財務管理,確保敬老院健康發展。在資金來源有限的情況下盡量做到節約開支,合理安排。以滿足院民正常生活、逐步提高生活水平為目的,精打細算,勤儉持家,對米面油、水電煤,嚴格按標準配備。對日常生活用品等由院里統一購置,定期配發,認真執行縣民政局規定的零接待制度,杜絕一切不合理開支;建立健全各項財務登記和管理賬簿,嚴格財務審批,嚴格掌握、管理和使用各項社會捐贈,做到了讓院民滿意,讓上級放心。
為了保證五保老人供養,天祝藏族自治縣政府出臺了《五保供養暫行辦法》,細化量化供養內容和敬老院建設標準、規模,縣上將辦院經費和供養經費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專款專用。保留五保供養對象在農村的土地使用權,收入歸五保對象個人所有。同時,敬老院積極推行以院養院的辦院模式,立足資源優勢,統籌規劃,積極發展院辦經濟。在實際工作中,敬老院地制宜采取多種激勵措施,調動廣大工作人員和五保老人的勞動積極性,形成工作人員、五保對象分工協作、互相促進的格局。充分尊重五保老人的意愿,發揮個人專長,提高院辦經濟效益,引導五保老人在勞動中創造收益,在勞動中尋求愉樂,在勞動中充實生活。通過種種舉措,在縣上農業、科技等部門的幫扶和指導下,發展院辦經濟,修建蔬菜大棚2座、舍飼養殖溫棚2座,養殖菜豬70余頭,菜羊90多只,牛10頭,種植農作物210畝,年創收20多萬元。可滿足院民3個月的生活費用,實現供養自給率20%左右,提高了供養標準,使院民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改善。積極爭取社會各界支持五保供養和敬老院建設工作,先后接受社會各界捐贈60多萬元。科技、廣播電視、衛生、農業等縣直有關部門從各自的職能出發,在蔬菜暖棚建設、籽種供應、有線電視業務開通及入院老人看病就醫等多方面給予優惠和資助;各鄉鎮根據各自實際,對入院對象給予一次性資助;縣上有關企事業單位為敬老院捐款捐物。省市民政部門在敬老院建設投資上給予傾斜照顧,并多次前來檢查指導工作。省民委協調省慈善總會和西北民族大學前來捐助生活物品,并組織醫療專家為入院對象送醫送藥,體現了省市部門和單位對該縣各族弱勢群體的關愛。
如何服務和管理好,讓老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地頤養天年,是岔口驛中心敬老院全體工作人員的出發點。為解決五保對象看病難的問題,縣民政部門資助全縣五保對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衛生部門取消五保對象就醫費用報銷起付線,通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使五保對象實現了就醫“零”負擔。還在敬老院內設立了醫務室,不定期進行體檢,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做到了小病不出院,大病住院治,從而解決了“醫”的問題;敬老院十分重視文體設施建設。在每個院民小區設立文化活動室一處,配備電視、棋牌文化娛樂等器材,院內以組為單位設立了15個文化活動室,2處健身活動和1處圖書閱覽室,搭建了正規化的文藝演出舞臺,院民自發組建了業余文化演出隊,還多次組織駐地部隊官兵和周邊學校師生表演文藝節目,節日期間多次舉辦院民聯歡會,極大地豐富院民精神文化生活,解決了“樂”的問題;為提高五保對象伙食標準,敬老院根據五保老人的身體情況及當地的飲食習慣,制定了合理的膳食標準,做到了一日三餐花樣多、營養好。另外,在確保膳食質量的同時,加強衛生及食品安全管理,在食品原料的采購、加工環節嚴把質量關,民政局及相關部門定期不定期的進行檢查,做到了讓五保老人吃得開心、吃得放心,解決了“吃”的問題;實行院民生活用品定期供給制,每月為院民提供10元的零用錢,每2個月配供茶葉、洗衣粉、香皂、牙膏、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每年供應夏裝、襯衣、內衣內褲、鞋襪各一套和床單、枕巾各一條,每兩年供應棉衣一套。在敬老院里,有時候老人跟小孩沒什么兩樣,常常因為一點小事情而發生摩擦,這時候,工作人員就成了“家長”,需要耐心的“哄”,讓每位老人都高興。無論是院長還是護理人員、管理人員總能做到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的瑣事中關心體貼每位老人,每天至少檢查三遍院民的房間,發現地上臟了,立即打掃;東西亂了,幫助整理;衣物臟了,立馬清洗。季節變換時,及時為每位院民添置新衣,把老人的冷暖記在心上。老人生病時,輸液打針,醫護人員寸步不離精心護理。院里有不少老人有病在床或手腳不伶俐,工作人員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為老人送飯喂湯,端屎倒尿,不厭其煩、任勞任怨。78歲的王萬林老人說:“自從進了敬老院,一星期飯菜不重樣,頓頓有肉吃,白面饅頭大米飯,熱菜熱湯,比在家里生活好多了,院里不但為我們考慮好吃的,還時常關心我們穿的,夏天有襯衣,冬天有棉衣!”包有祿、溫朝蘭老兩口都70多歲了,喜滋滋地說:“住在敬老院里,吃好穿暖,日子舒心,住得安心,太感謝黨和政府了!”
相關文章
-
老人再婚怎么處理好心理問題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也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處理再婚這樣的事情,才能夠擁有一個非常好的心理因素的,那么有很多的老年人,
-
老人路邊摔倒 應該如何幫助老人對于我們的老年人來說,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如果我們的老年人在摔倒的時候,我們應該如如何做才能夠給我們老年人帶來非常好的
-
老年人腰痛如何護理腰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特別是對一些中老年人來說,腰痛的現象會不斷的增加,而且,很多人會出現腎虛,腰肌勞損,腰
-
老年人再婚有什么顧慮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轉變,黃昏戀的出現也漸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有不少老人因為這種原因有很多顧慮,不敢再婚,因為有很多
-
老人如何掌握良好的說話方式說話聊天是日常大家都不可避免的,并且掌握適當的說話技巧,對于改善自我心情情緒良好等都有極大幫助,特別是對上了年歲的中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