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萬名失能老人安養困局待破解
家庭養老一直是老人首選的養老方式,然而,獨生子女政策下,一對夫妻要贍養四位老人,再加上城市里“上班族”工作的壓力,空巢獨居老人逐漸增多,養老問題日漸凸顯。
到2009年底,杭州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10多萬,占總人口的16%,接近預測的全國2020年的平均水平,全市80歲以上高齡人口接近17萬。
在杭州市老年群體中,有一類失能老人,他們年齡偏大、生活無法自理或癱瘓在床,并且子女不在身邊,據估計,全市60歲以上的失能老人超過了2萬名,成為了亟待關注的群體。
最近,省老齡科研中心將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服務作為重點研究方向,委托拱墅區衛生局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介入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服務的研究”,并同時在西湖區開展了政策性干預研究。
誰來陪失能老人走完最后一段人生路,成為了各方關注的焦點。
現狀之訪:
不少老人很“無奈”——靠退休金請不起保姆
當我們走進湖墅街道雙蕩弄社區金寶坤的家中,難聞的氣味頓時迎面撲來。原來,患有老年癡呆癥的金老伯常年臥床,家中只靠老伴照顧。
“大小便都在床上解決,每天要用尿不濕,平時擦身、換衣服都靠我一個人,本身我年紀也大了,這么重的活也吃不消,可又能怎么辦呢?”
“那不能請個保姆照顧金老伯,這樣也能減輕你的負擔。”
“我們兩人一個月退休金總共加在一起不到3000塊,請一個保姆最起碼也要2000塊,經濟上很難承受得了。”
在聊天中,記者讀出了金老伯老伴的無奈。
金錢巷社區的徐月珍老人則將患了腦梗阻、腦萎縮、前列腺病等多種疾病的老伴送到了江干區康復中心,一個月要花費多少呢?“護工費每月900元,伙食費300元,床位費300元,醫療費每月要自付300元,另外還要買尿不濕等護理用品,每月起碼要3000元。”徐阿姨告訴記者。
居家養老助老員也很“疲憊”——每人每天要服務5個以上的老人
“每天要照顧5位老人,我們就像馬路天使一樣,從早到晚馬不停蹄。”
昨天下午,湖墅街道居家養老助老員張紫蘭從一位老人家中走出時,面露疲憊。
站里一共有38位助老員,要為全街道130位獨居、高齡、孤寡、空巢老人提供免費服務,同時還要為70多位老干部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獨居老人隔一天要去看一看,孤寡老人每天都要去看。
這130位照顧對象中,子女不在身邊的失能老人也在其中。“不過我們還無法提供全天護理服務,主要負責房間里打掃衛生、陪著聊聊天、代購、拿藥,每位老人家中待上1小時,一天5小時就過去了,遇到送老人去醫院時就更長。”
張紫蘭說,湖墅街道珠兒潭社區有位老人,患有腎衰竭,每星期一、三、五無一例外都要由助老員用輪椅推著送去醫院做血透,常年如此。盡管這位老人有兒有女,兒子欠債躲在外面,女兒吸毒,老人的房子被賣掉了給兒子還債,自己則租房居住。在老人心目中,助老員比她的兒女還要親。但就算如此,她一個助老員也不可能提供全天候護理,有些時候、有些方面還是照顧不到。
養老機構很“委屈”——失能老人一旦接收,出了問題很難說得清
“失能老人不是我們不想收,而是收了之后出了問題很難說得清楚。”上城區華愛老年事務發展中心辦公室主任張英說。
這家民營養老機構旗下有5家滿足不同類型老人入住的公寓,共提供床位399張,不過所面向的人群以智力正常的健康老人為主。
“現在老人住進我們公寓都要排隊,當然要優先考慮健康老人了。”據張英介紹,該老年公寓有三類人不收,一類是患老年癡呆癥不收,二是傳染病不收,三是精神病不收。因為老年癡呆癥要一對一服務,絕大多數養老機構很難做得到。
原來,患老年癡呆癥的失能老人入住老人公寓摔倒骨折的糾紛還真的發生過。今年春節前,市區一家民辦老人公寓提出,為家庭困難的老人提供過年短暫寄住服務。一位市民為落得清閑,將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母親送到了該老人公寓,也沒有把老人患病情況告訴老人公寓,不到一天,老人就在公寓里摔斷股骨頭。兒子不讓,要求老人公寓賠償5萬元的醫藥費,老人公寓方則覺得很委屈,糾紛至今尚未化解。
據悉,目前,杭州市除了皋亭山養老院接收老年癡呆癥患者外,其他養老機構無一接受。
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六成以上失能老人居家養老,獨居或與配偶住在一起
“失能老人中大多數還是愿意在家居住。”拱墅區衛生局副局長劉新功說。
最近,拱墅區衛生局在調查中發現,全區60歲以上城市社區需要長期照料服務的失能老人共有836名,占60歲以上老人總數的1.83%。其中,獨居老人達到284人,和配偶住在一起的231人,和子女一起共同居住的為160人,只有76人請了保姆,還有56人住院或與父母親同住。836名長期照料失能老人中,95%以上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統疾病、腫瘤、中風、骨關節疾病等疾病。
從中可以看出,配偶仍是失能老人的第一依靠。老伴不在了,就選擇硬撐著獨自居住,這兩類失能老人占到了六成以上,不到萬不得已老人不會去敬老院。另外,失能老人選擇和子女住在一起的不到兩成。能請得起全職保姆照顧自己或住在敬老院或醫院的只占很小比例。
拱墅區還對小河、湖墅兩街道的95位失能老人作進一步調查,有82人希望在家中長期照料,想到養老機構的只有9人。
對策之問:
居家養老服務員隊伍能否更專業
在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越來越突出的情況下,當前迫切需要研究建立失能老人居家養老的支持環境,使他們盡可能在家中得到照護。
劉新功說,從拱墅區的調查看,有八成以上的失能老人首先還是希望住在家中,而不是養老機構,畢竟誰都不愿意離開自己住了一輩子的地方去適應一個陌生環境。但是住在家中也帶來新的不足,那就是專業護理人員的不足。如低血糖病癥,本身不致命,但病人出現低血糖后如何救治,這些非專業人員根本不知道,就有可能導致病人出現危險。不少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只能提供一些簡單的生活照顧,無法提供專業的護理知識,這就需要培訓一批專業的居家養老服務員。
政府能否補貼困難老人請護工
省老齡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先益說,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重點人群應是失能老人,重點服務內容是提供康復護理和日常生活照料為主要內容的長期照護。
針對一些困難的退休老人,依靠退休金也無力承擔每月2000元左右的護理費用問題時,他說,發達國家如德國,社會保障體系非常健全,很多人在年輕時就購買長期護理保險,年老時解決了后顧之憂,而目前,國人養老意識普遍不強,年老時的保障問題日益突出。政府可否對老年人的護理需要進行評估分級,實行不同等級的支付或補貼額度,重點解決困難家庭中失能老人的醫療護理問題。
家門口能否興辦具有醫療功能的小型老年護理院
“有的老人也向我提出,能否在社區邊辦個養老院,這樣有個三長兩短的,社區醫生就在身邊也能救救急,可社區衛生服務站邊上根本找不出空房子。”在調查中,浙大御蹕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潘雪鳳醫師道出了不少老人的心聲。
不過,她的苦惱也是政府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拱墅區衛生局曾與杭師大護理學院合作做了《社區老年護理院建設及發展研究》這一課題,提出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依托,加快社區老年護理院建設的構想,可以在小區里就近照料失能老人,這樣失能老人也不會有陌生感。目前,拱墅區已將省老年關懷醫院與拱宸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拆分,該老年關懷醫院的所有床位全部拿來用于滿足失能老人的長期照顧。
方向之究:
延長居家養老服務時間
“失能老人得不到及時照顧,與當前居家養老服務面還不寬有關。”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處長陳國民說。
這些年杭州的居家養老服務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但還有需要進一步深化的地方,要更貼近老人需求。
政府要放低門檻,讓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得到居家養老服務。前面的對策說到底關系到政府投入的問題,譬如對困難的失能老人每天提供一個小時的服務,按照每小時15元計算,一個月也要450元,如果增加一倍,每月每位失能老人就要增加450元的投入。目前國內只有上海對高齡老人發放護理補貼,杭州主要還是將資金用于購買服務,補貼給了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各級政府在居家養老投入上應逐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針對失能老人的服務時間應該延長,重點向失能老人傾斜。
5年努力八成居家養老助老員要持證上崗
從事老年護理的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養老機構里的養老護理員,另一類是居家養老助老員。10年之前杭州市就開始進行養老護理員培訓了,但護理員隊伍流動性比較大,剛來培訓好不久就走掉了,目前機構里的護理員70%左右持證上崗。
陳國民介紹,從前年開始,杭州市開始培訓居家養老助老員,由杭師大護理學院的老師教授理論知識,養老機構里的高級護理員進行實踐操作培訓,目前全市有250位助老員經培訓合格后,領到了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勞動技能培訓中心頒發的合格證。不過,杭州市居家養老助老員隊伍中,絕大多數還沒有實現持證上崗。杭州市計劃通過五年努力,80%的養老護理員和居家養老助老員都能實現持證上崗。
鼓勵民辦養老機構發展
就政府而言,“三無老人”由政府承擔了下來,養老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但獨居的失能老人政府還是提倡到機構里進行養老。經濟上承擔不了,可以將自己住的房子出租,用租金和退休金來承擔機構養老費用。
不過,目前,杭州市的機構養老床位遠遠不能滿足老人的養老需求。
陳國民說,省政府給杭州市下達的指標是要到2012年每百位老人擁有3張機構養老床位,到去年底,杭州市每百位老人只擁有1.94張床位,到2012年要完成每百位老人3張床位的目標,全市就要增加1萬多張床位,而建一張床位要15萬元,短期內很難完成。
目前,杭州市對老齡事業利用社會資源促進養老意識也不足,養老機構床位中,83%是政府興辦,只有17%是民辦機構辦的床位。周邊城市中,溫州民辦養老機構床位數占67%,寧波占50%,南京占60%,上海占52%。“政府應該下大力氣支持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目前對民辦養老機構也有補貼,機構床位多了,自然也不會挑挑揀揀了,失能老人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照顧。”
至于在社區附近興建小型的養老院,這也涉及到場地問題。如果是街道以下政府公辦性質的,可由福利彩票公益金給予每家三到五萬元的補貼,如果是非營利性社會辦的50張以下養老機構,每張床位每年可享受1000元的政府補貼,補助期為5年。
新聞助讀
全國失能老人達940萬 缺乏護理困擾數千萬家庭
據報道,全國失能老人已達940萬,其中城市194萬,農村746萬,還有部分失能老人1894萬。為了讓這些失能老人能得到最基本的照料,民政部相關負責人指出,第一,應盡快在全國普及80歲以上無養老金的老人按月發放高齡津貼;第二,全面推廣養老護理津貼制度,對失能老人護理發放津貼。各級政府應興建以長期護理為基本服務內容的養老院,解決失能老人的護理問題,建設一支專業性比較強、又有適度待遇的龐大的護理員隊伍。
到2009年底,杭州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10多萬,占總人口的16%,接近預測的全國2020年的平均水平,全市80歲以上高齡人口接近17萬。
在杭州市老年群體中,有一類失能老人,他們年齡偏大、生活無法自理或癱瘓在床,并且子女不在身邊,據估計,全市60歲以上的失能老人超過了2萬名,成為了亟待關注的群體。
最近,省老齡科研中心將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服務作為重點研究方向,委托拱墅區衛生局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介入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服務的研究”,并同時在西湖區開展了政策性干預研究。
誰來陪失能老人走完最后一段人生路,成為了各方關注的焦點。
現狀之訪:
不少老人很“無奈”——靠退休金請不起保姆
當我們走進湖墅街道雙蕩弄社區金寶坤的家中,難聞的氣味頓時迎面撲來。原來,患有老年癡呆癥的金老伯常年臥床,家中只靠老伴照顧。
“大小便都在床上解決,每天要用尿不濕,平時擦身、換衣服都靠我一個人,本身我年紀也大了,這么重的活也吃不消,可又能怎么辦呢?”
“那不能請個保姆照顧金老伯,這樣也能減輕你的負擔。”
“我們兩人一個月退休金總共加在一起不到3000塊,請一個保姆最起碼也要2000塊,經濟上很難承受得了。”
在聊天中,記者讀出了金老伯老伴的無奈。
金錢巷社區的徐月珍老人則將患了腦梗阻、腦萎縮、前列腺病等多種疾病的老伴送到了江干區康復中心,一個月要花費多少呢?“護工費每月900元,伙食費300元,床位費300元,醫療費每月要自付300元,另外還要買尿不濕等護理用品,每月起碼要3000元。”徐阿姨告訴記者。
居家養老助老員也很“疲憊”——每人每天要服務5個以上的老人
“每天要照顧5位老人,我們就像馬路天使一樣,從早到晚馬不停蹄。”
昨天下午,湖墅街道居家養老助老員張紫蘭從一位老人家中走出時,面露疲憊。
站里一共有38位助老員,要為全街道130位獨居、高齡、孤寡、空巢老人提供免費服務,同時還要為70多位老干部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獨居老人隔一天要去看一看,孤寡老人每天都要去看。
這130位照顧對象中,子女不在身邊的失能老人也在其中。“不過我們還無法提供全天護理服務,主要負責房間里打掃衛生、陪著聊聊天、代購、拿藥,每位老人家中待上1小時,一天5小時就過去了,遇到送老人去醫院時就更長。”
張紫蘭說,湖墅街道珠兒潭社區有位老人,患有腎衰竭,每星期一、三、五無一例外都要由助老員用輪椅推著送去醫院做血透,常年如此。盡管這位老人有兒有女,兒子欠債躲在外面,女兒吸毒,老人的房子被賣掉了給兒子還債,自己則租房居住。在老人心目中,助老員比她的兒女還要親。但就算如此,她一個助老員也不可能提供全天候護理,有些時候、有些方面還是照顧不到。
養老機構很“委屈”——失能老人一旦接收,出了問題很難說得清
“失能老人不是我們不想收,而是收了之后出了問題很難說得清楚。”上城區華愛老年事務發展中心辦公室主任張英說。
這家民營養老機構旗下有5家滿足不同類型老人入住的公寓,共提供床位399張,不過所面向的人群以智力正常的健康老人為主。
“現在老人住進我們公寓都要排隊,當然要優先考慮健康老人了。”據張英介紹,該老年公寓有三類人不收,一類是患老年癡呆癥不收,二是傳染病不收,三是精神病不收。因為老年癡呆癥要一對一服務,絕大多數養老機構很難做得到。
原來,患老年癡呆癥的失能老人入住老人公寓摔倒骨折的糾紛還真的發生過。今年春節前,市區一家民辦老人公寓提出,為家庭困難的老人提供過年短暫寄住服務。一位市民為落得清閑,將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母親送到了該老人公寓,也沒有把老人患病情況告訴老人公寓,不到一天,老人就在公寓里摔斷股骨頭。兒子不讓,要求老人公寓賠償5萬元的醫藥費,老人公寓方則覺得很委屈,糾紛至今尚未化解。
據悉,目前,杭州市除了皋亭山養老院接收老年癡呆癥患者外,其他養老機構無一接受。
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六成以上失能老人居家養老,獨居或與配偶住在一起
“失能老人中大多數還是愿意在家居住。”拱墅區衛生局副局長劉新功說。
最近,拱墅區衛生局在調查中發現,全區60歲以上城市社區需要長期照料服務的失能老人共有836名,占60歲以上老人總數的1.83%。其中,獨居老人達到284人,和配偶住在一起的231人,和子女一起共同居住的為160人,只有76人請了保姆,還有56人住院或與父母親同住。836名長期照料失能老人中,95%以上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統疾病、腫瘤、中風、骨關節疾病等疾病。
從中可以看出,配偶仍是失能老人的第一依靠。老伴不在了,就選擇硬撐著獨自居住,這兩類失能老人占到了六成以上,不到萬不得已老人不會去敬老院。另外,失能老人選擇和子女住在一起的不到兩成。能請得起全職保姆照顧自己或住在敬老院或醫院的只占很小比例。
拱墅區還對小河、湖墅兩街道的95位失能老人作進一步調查,有82人希望在家中長期照料,想到養老機構的只有9人。
對策之問:
居家養老服務員隊伍能否更專業
在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越來越突出的情況下,當前迫切需要研究建立失能老人居家養老的支持環境,使他們盡可能在家中得到照護。
劉新功說,從拱墅區的調查看,有八成以上的失能老人首先還是希望住在家中,而不是養老機構,畢竟誰都不愿意離開自己住了一輩子的地方去適應一個陌生環境。但是住在家中也帶來新的不足,那就是專業護理人員的不足。如低血糖病癥,本身不致命,但病人出現低血糖后如何救治,這些非專業人員根本不知道,就有可能導致病人出現危險。不少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只能提供一些簡單的生活照顧,無法提供專業的護理知識,這就需要培訓一批專業的居家養老服務員。
政府能否補貼困難老人請護工
省老齡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先益說,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重點人群應是失能老人,重點服務內容是提供康復護理和日常生活照料為主要內容的長期照護。
針對一些困難的退休老人,依靠退休金也無力承擔每月2000元左右的護理費用問題時,他說,發達國家如德國,社會保障體系非常健全,很多人在年輕時就購買長期護理保險,年老時解決了后顧之憂,而目前,國人養老意識普遍不強,年老時的保障問題日益突出。政府可否對老年人的護理需要進行評估分級,實行不同等級的支付或補貼額度,重點解決困難家庭中失能老人的醫療護理問題。
家門口能否興辦具有醫療功能的小型老年護理院
“有的老人也向我提出,能否在社區邊辦個養老院,這樣有個三長兩短的,社區醫生就在身邊也能救救急,可社區衛生服務站邊上根本找不出空房子。”在調查中,浙大御蹕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潘雪鳳醫師道出了不少老人的心聲。
不過,她的苦惱也是政府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拱墅區衛生局曾與杭師大護理學院合作做了《社區老年護理院建設及發展研究》這一課題,提出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依托,加快社區老年護理院建設的構想,可以在小區里就近照料失能老人,這樣失能老人也不會有陌生感。目前,拱墅區已將省老年關懷醫院與拱宸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拆分,該老年關懷醫院的所有床位全部拿來用于滿足失能老人的長期照顧。
方向之究:
延長居家養老服務時間
“失能老人得不到及時照顧,與當前居家養老服務面還不寬有關。”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處長陳國民說。
這些年杭州的居家養老服務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但還有需要進一步深化的地方,要更貼近老人需求。
政府要放低門檻,讓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得到居家養老服務。前面的對策說到底關系到政府投入的問題,譬如對困難的失能老人每天提供一個小時的服務,按照每小時15元計算,一個月也要450元,如果增加一倍,每月每位失能老人就要增加450元的投入。目前國內只有上海對高齡老人發放護理補貼,杭州主要還是將資金用于購買服務,補貼給了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各級政府在居家養老投入上應逐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針對失能老人的服務時間應該延長,重點向失能老人傾斜。
5年努力八成居家養老助老員要持證上崗
從事老年護理的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養老機構里的養老護理員,另一類是居家養老助老員。10年之前杭州市就開始進行養老護理員培訓了,但護理員隊伍流動性比較大,剛來培訓好不久就走掉了,目前機構里的護理員70%左右持證上崗。
陳國民介紹,從前年開始,杭州市開始培訓居家養老助老員,由杭師大護理學院的老師教授理論知識,養老機構里的高級護理員進行實踐操作培訓,目前全市有250位助老員經培訓合格后,領到了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勞動技能培訓中心頒發的合格證。不過,杭州市居家養老助老員隊伍中,絕大多數還沒有實現持證上崗。杭州市計劃通過五年努力,80%的養老護理員和居家養老助老員都能實現持證上崗。
鼓勵民辦養老機構發展
就政府而言,“三無老人”由政府承擔了下來,養老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但獨居的失能老人政府還是提倡到機構里進行養老。經濟上承擔不了,可以將自己住的房子出租,用租金和退休金來承擔機構養老費用。
不過,目前,杭州市的機構養老床位遠遠不能滿足老人的養老需求。
陳國民說,省政府給杭州市下達的指標是要到2012年每百位老人擁有3張機構養老床位,到去年底,杭州市每百位老人只擁有1.94張床位,到2012年要完成每百位老人3張床位的目標,全市就要增加1萬多張床位,而建一張床位要15萬元,短期內很難完成。
目前,杭州市對老齡事業利用社會資源促進養老意識也不足,養老機構床位中,83%是政府興辦,只有17%是民辦機構辦的床位。周邊城市中,溫州民辦養老機構床位數占67%,寧波占50%,南京占60%,上海占52%。“政府應該下大力氣支持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目前對民辦養老機構也有補貼,機構床位多了,自然也不會挑挑揀揀了,失能老人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照顧。”
至于在社區附近興建小型的養老院,這也涉及到場地問題。如果是街道以下政府公辦性質的,可由福利彩票公益金給予每家三到五萬元的補貼,如果是非營利性社會辦的50張以下養老機構,每張床位每年可享受1000元的政府補貼,補助期為5年。
新聞助讀
全國失能老人達940萬 缺乏護理困擾數千萬家庭
據報道,全國失能老人已達940萬,其中城市194萬,農村746萬,還有部分失能老人1894萬。為了讓這些失能老人能得到最基本的照料,民政部相關負責人指出,第一,應盡快在全國普及80歲以上無養老金的老人按月發放高齡津貼;第二,全面推廣養老護理津貼制度,對失能老人護理發放津貼。各級政府應興建以長期護理為基本服務內容的養老院,解決失能老人的護理問題,建設一支專業性比較強、又有適度待遇的龐大的護理員隊伍。
相關文章
-
老人再婚怎么處理好心理問題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也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處理再婚這樣的事情,才能夠擁有一個非常好的心理因素的,那么有很多的老年人,
-
老人路邊摔倒 應該如何幫助老人對于我們的老年人來說,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如果我們的老年人在摔倒的時候,我們應該如如何做才能夠給我們老年人帶來非常好的
-
老年人腰痛如何護理腰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特別是對一些中老年人來說,腰痛的現象會不斷的增加,而且,很多人會出現腎虛,腰肌勞損,腰
-
老年人再婚有什么顧慮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轉變,黃昏戀的出現也漸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有不少老人因為這種原因有很多顧慮,不敢再婚,因為有很多
-
老人如何掌握良好的說話方式說話聊天是日常大家都不可避免的,并且掌握適當的說話技巧,對于改善自我心情情緒良好等都有極大幫助,特別是對上了年歲的中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