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生日做道場 紅白喜事一起辦
本月21日,是云陽縣養鹿鄉的于德依80周歲生日,老人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辦壽宴慶生的同時,把自己的喪事一并辦了。這是為什么?老人解釋說:“喪禮儀式都是辦給活人看的,我活著能看看,趁著慶生的機會不額外破費,大家一起熱鬧熱鬧,也就滿足了。”
兒子嚇一跳
父親過生要辦喪事?
“你們好久回來喲?爸爸要辦喪事,回來商量一下。”幾天前,于德依遠在廣東佛山務工的小兒子于少馗,接到大哥從云陽打來的電話嚇了一跳:“爸爸不是身體很好嗎?”
于少馗一問才知,原來,父親準備80歲生日當天,為自己辦壽宴的同時,把喪禮儀式也給辦了,并要求晚輩盡可能回家團聚——待他百年時,不用再辦喪事,火化后直接下葬即可。
前日,于少馗和同在佛山務工的三哥趕回家,和大哥、二哥商議,既然父親決定了,就滿足他的心愿:做道場只是個儀式,關鍵是親友一起熱鬧熱鬧,讓老人家高興高興。
紅白事一起辦
可親見兒孫為我祈福
昨上午,記者電話聯系上正在家中籌辦壽宴、喪事的于德依,老人告訴記者,年輕時,他做過代課教師,當過村會計,還拜師做過“道士先生”。于德依共有4個兒子,大兒子和二兒子常年在家,三兒子和幺兒同在廣東佛山打工,他和再婚老伴一同居住,幾個兒子每年均攤提供糧食,他還能從民政部門領一筆津貼,不算富裕但也知足。
“以前都是給他人主持,我就想,這儀式是給活著的人看的,為何就不能趁自己健在,給自己做個儀式,看看自己最后一程是怎么走過的。能看著滿堂兒孫為自己祈福,心里踏實、滿足。”于德依說,此外,慶生就是要熱鬧喜慶,這樣的喪禮儀式,可達到喜慶的效果。
“趁自己現在行動自如,把喪事辦了,以后我走了,就不用再操辦了,火化后直接安葬,不給兒孫們添麻煩。”于德依說,這幾天,他正忙著邀請近鄰和親友來湊熱鬧。
活人做道場
不搭靈堂不出殯
老人說,壽宴中的喪禮道場涉及兩方面的費用,一是置辦做法事的各種用品及酒席,還有彩紙扎的陪葬品等;二是道士打鼓、搖鈴念經的工錢和紅包。于德依表示,正因為做道場有這樣那樣的花費,他才準備將道場融合到壽宴中來辦。
“按傳統儀式,我們這兒做道場一般有十多個程序。”于德依說,因為自己還健在,儀式中立壇即靈堂,殉品、下葬等程序將取消。為避免鋪張浪費,其余儀式也將從簡,但繞喪、拜懺程序得簡易中顯隆重。記者 夏祥洲
紅白喜事一起辦,大家怎么看?
禮金啷個送?
村民周先生說,于大爺在當地人緣不錯,早年在人民公社為大伙記賬,做“道士先生”后,為周圍鄉鄰做道場。這次破天荒為自己辦活人道場,鄉鄰大都理解,也有部分人認為,活人道場不是“咒死”嗎?
讓周先生為難的是,于家紅白事一起辦,禮金啷個送?是包兩份禮金還是一份?“到時得看其他親友怎么包。”
老人是個潮人
家住南岸區海棠曉月,剛滿25歲的高先生稱:“傳統儀式不一定就是迷信,現在的道場已演變為對逝者的一種哀悼。生日做道場,于老爺子是個潮人。”
老人在傳遞信號
家住渝中區華一坡、年過40歲的張明永說:“老人趁辦壽宴為自己辦喪事,要求晚輩全員參加,或許是在傳遞一種信號:希望晚輩多回家看看,趁他健在,多陪陪他。”
渝北區花卉園西四路、年過七旬的張先生對于老的做法很贊賞:“年老了怕死,活著時能坦然地為自己辦喪事,這種看淡生死的態度,值得70、80后學習。”
活人道場,漸行漸遠的民風民俗
涪陵區方澤城先生研究民風、民俗已有30年,他稱:這是南方地區曾流行過的一種民俗,實際是一種祈福儀式,叫“活人道場”,古時一度盛行,主要是一些富貴人家為高壽長輩祈福所用。“多是富貴人家所辦,整個儀式有縝密的流程,顯得鋪張浪費,一度遭受批評。現在,這樣的習俗已越來越少。”
方先生稱,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民俗漸行漸遠,甚至不被今天的年輕人知曉。“如于老先生能從簡完成儀式,注入現代人易于接受的娛樂性內容,達成某種寄托,不失為對習俗的一種良性改易。”
兒子嚇一跳
父親過生要辦喪事?
“你們好久回來喲?爸爸要辦喪事,回來商量一下。”幾天前,于德依遠在廣東佛山務工的小兒子于少馗,接到大哥從云陽打來的電話嚇了一跳:“爸爸不是身體很好嗎?”
于少馗一問才知,原來,父親準備80歲生日當天,為自己辦壽宴的同時,把喪禮儀式也給辦了,并要求晚輩盡可能回家團聚——待他百年時,不用再辦喪事,火化后直接下葬即可。
前日,于少馗和同在佛山務工的三哥趕回家,和大哥、二哥商議,既然父親決定了,就滿足他的心愿:做道場只是個儀式,關鍵是親友一起熱鬧熱鬧,讓老人家高興高興。
紅白事一起辦
可親見兒孫為我祈福
昨上午,記者電話聯系上正在家中籌辦壽宴、喪事的于德依,老人告訴記者,年輕時,他做過代課教師,當過村會計,還拜師做過“道士先生”。于德依共有4個兒子,大兒子和二兒子常年在家,三兒子和幺兒同在廣東佛山打工,他和再婚老伴一同居住,幾個兒子每年均攤提供糧食,他還能從民政部門領一筆津貼,不算富裕但也知足。
“以前都是給他人主持,我就想,這儀式是給活著的人看的,為何就不能趁自己健在,給自己做個儀式,看看自己最后一程是怎么走過的。能看著滿堂兒孫為自己祈福,心里踏實、滿足。”于德依說,此外,慶生就是要熱鬧喜慶,這樣的喪禮儀式,可達到喜慶的效果。
“趁自己現在行動自如,把喪事辦了,以后我走了,就不用再操辦了,火化后直接安葬,不給兒孫們添麻煩。”于德依說,這幾天,他正忙著邀請近鄰和親友來湊熱鬧。
活人做道場
不搭靈堂不出殯
老人說,壽宴中的喪禮道場涉及兩方面的費用,一是置辦做法事的各種用品及酒席,還有彩紙扎的陪葬品等;二是道士打鼓、搖鈴念經的工錢和紅包。于德依表示,正因為做道場有這樣那樣的花費,他才準備將道場融合到壽宴中來辦。
“按傳統儀式,我們這兒做道場一般有十多個程序。”于德依說,因為自己還健在,儀式中立壇即靈堂,殉品、下葬等程序將取消。為避免鋪張浪費,其余儀式也將從簡,但繞喪、拜懺程序得簡易中顯隆重。記者 夏祥洲
紅白喜事一起辦,大家怎么看?
禮金啷個送?
村民周先生說,于大爺在當地人緣不錯,早年在人民公社為大伙記賬,做“道士先生”后,為周圍鄉鄰做道場。這次破天荒為自己辦活人道場,鄉鄰大都理解,也有部分人認為,活人道場不是“咒死”嗎?
讓周先生為難的是,于家紅白事一起辦,禮金啷個送?是包兩份禮金還是一份?“到時得看其他親友怎么包。”
老人是個潮人
家住南岸區海棠曉月,剛滿25歲的高先生稱:“傳統儀式不一定就是迷信,現在的道場已演變為對逝者的一種哀悼。生日做道場,于老爺子是個潮人。”
老人在傳遞信號
家住渝中區華一坡、年過40歲的張明永說:“老人趁辦壽宴為自己辦喪事,要求晚輩全員參加,或許是在傳遞一種信號:希望晚輩多回家看看,趁他健在,多陪陪他。”
渝北區花卉園西四路、年過七旬的張先生對于老的做法很贊賞:“年老了怕死,活著時能坦然地為自己辦喪事,這種看淡生死的態度,值得70、80后學習。”
活人道場,漸行漸遠的民風民俗
涪陵區方澤城先生研究民風、民俗已有30年,他稱:這是南方地區曾流行過的一種民俗,實際是一種祈福儀式,叫“活人道場”,古時一度盛行,主要是一些富貴人家為高壽長輩祈福所用。“多是富貴人家所辦,整個儀式有縝密的流程,顯得鋪張浪費,一度遭受批評。現在,這樣的習俗已越來越少。”
方先生稱,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民俗漸行漸遠,甚至不被今天的年輕人知曉。“如于老先生能從簡完成儀式,注入現代人易于接受的娛樂性內容,達成某種寄托,不失為對習俗的一種良性改易。”
相關文章
-
老人再婚怎么處理好心理問題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也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處理再婚這樣的事情,才能夠擁有一個非常好的心理因素的,那么有很多的老年人,
-
老人路邊摔倒 應該如何幫助老人對于我們的老年人來說,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如果我們的老年人在摔倒的時候,我們應該如如何做才能夠給我們老年人帶來非常好的
-
老年人腰痛如何護理腰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特別是對一些中老年人來說,腰痛的現象會不斷的增加,而且,很多人會出現腎虛,腰肌勞損,腰
-
老年人再婚有什么顧慮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轉變,黃昏戀的出現也漸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有不少老人因為這種原因有很多顧慮,不敢再婚,因為有很多
-
老人如何掌握良好的說話方式說話聊天是日常大家都不可避免的,并且掌握適當的說話技巧,對于改善自我心情情緒良好等都有極大幫助,特別是對上了年歲的中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