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養老院改革:讓老人快樂有尊嚴
迪克·哈倫告訴朋友,到養老院探望99歲老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一走進這家養老院,心情就好起來。”
哈倫的母親多蘿西住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奧什科什“常青退休社區”養老院。這家養老院是全美養老院系統改革運動試點。
營造家庭氛圍
經過多年改革,如今的“常青退休社區”與以往大不相同。
哈倫說,母親入住這家養老院7年。護工每晚幫助多蘿西入睡,輕輕親吻她的臉頰。多蘿西與護理人員之間的互動“有趣且令人尊敬”。
養老院工作人員注意傾聽老人心聲,努力營造家的氛圍。“常青退休社區”是美國養老院系統改革運動的典范之一。
這項運動由美國“先驅網絡”組織指導。“先驅網絡”執行理事坎特說,改革旨在把養老院住戶的意愿和尊嚴放在第一位。一些試點養老院已取消嚴格探視時間,并安排不同性別老人成為“室友”。
試點養老院還取消固定“叫起”時間,根據每名老人的需要,逐一安排起床。賓夕法尼亞州新荷蘭市“園藝場村”總經理史蒂夫·林齊說,“園藝場村”取消一切傳統時刻表。護工根據每位老人不同需求,待他們‘自然醒’,再送上早餐。”
放棄醫院模式
美國現階段大多數養老院以類似醫院形式運營,注重疾病治療,強調保持安靜。傳統養老院的護士往往選擇凌晨5時量血壓,原因是這時恰好趕上護士換班。
在試點養老院,護士不會“定點”向一層樓的老人發放藥品,而是按老人需要逐一送藥;為防止老人摔下床,普通養老院通常配備護帶等設備,“常青退休社區”等養老院卻取消這些設施,依賴護理人員的耐心看護避免老人摔倒。
長長的走廊,中間一個護士臺,傳統養老院往往采用醫院病房格局安置老人;在試點養老院,通常10至30名老人組成一個“家庭”或“社區”。
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馬修·韋恩擔任兩家養老院醫護顧問。韋恩說,養老院往往給患有心臟病的老人提供“無鹽飲食”,這樣做雖能延長老人壽命,卻不能讓老人吃得開心。
鼓勵“主動參與”
試點養老院會帶給老人不一樣的感覺,例如每日有寵物“來訪”,與老人玩耍。95歲老人塞西莉亞·尼茨伯格生活在賓夕法尼亞州北威爾士“馬德琳和萊昂納德·艾布拉姆森猶太人生活中心”養老院,“沒有一天你看不到兩三只動物來這里玩,它們大多是住戶家的寵物。”
“園藝場村”總經理林齊說,他們視老人為“主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接受關愛的人。
林齊說:“傳統模式中,我們告訴老人,我們要照顧你們了,似乎他們很無助。”但新模式中,有能力的老人可以成為“志愿者”,幫忙準備飯菜、擺桌子、掃地等。這種活動讓老人們感覺到他們仍然具備生活能力,就像在家中一樣。
“園藝場村”還組織部分老人為那些買不起文具的孩子縫制書包,把尺子、筆記本等文具放入書包中。
養老院還讓老人參與院內設施設計建設。“常青退休社區”前不久打算新建一個游泳池,院方力求消除一切可能妨礙老人游泳的障礙。“常青退休社區”負責人肯·阿尼森說,有老人建議,游泳池應保護老人隱私,于是院方決定設置私人更衣室;還有人建議,老人不愿拎著濕漉漉的泳衣回臥室,院方就在游泳池旁添設烘干機;游泳池還按老人對水溫的不同需求開設分區。
彰顯不同個性
不僅如此,“常青退休社區”還給每名護工、老人以及他們的親屬灌輸新觀念,即每位老人在這里生活的時間要比他們生病時間長。院方認為,入住養老院前,每位老人都有自己精彩的生活。養老院在每間臥室門前安裝一個“身份箱”,鼓勵老人們展示自己的人生故事和興趣愛好。
阿尼森說,我們看到有老人介紹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于美軍“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
因為“常青退休社區”照顧老人個性化需求,眼下有很多老人排隊等待入住這家養老院。這種情況在普通養老院不常見。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統計數字顯示,全美養老院現階段平均入住率為86%。
-
老人再婚怎么處理好心理問題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也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處理再婚這樣的事情,才能夠擁有一個非常好的心理因素的,那么有很多的老年人,
-
老人路邊摔倒 應該如何幫助老人對于我們的老年人來說,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如果我們的老年人在摔倒的時候,我們應該如如何做才能夠給我們老年人帶來非常好的
-
老年人腰痛如何護理腰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特別是對一些中老年人來說,腰痛的現象會不斷的增加,而且,很多人會出現腎虛,腰肌勞損,腰
-
老年人再婚有什么顧慮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轉變,黃昏戀的出現也漸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有不少老人因為這種原因有很多顧慮,不敢再婚,因為有很多
-
老人如何掌握良好的說話方式說話聊天是日常大家都不可避免的,并且掌握適當的說話技巧,對于改善自我心情情緒良好等都有極大幫助,特別是對上了年歲的中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