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家托老所停辦 沒有合法身份曝養老尷尬
被視做本市首家托老所的石景山蘋果園街道老年日托所日前宣布停辦。與之對應的,是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全市各街道、社區的托老所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全市托老所的數量,目前達到2484家。
或借力基層政府資源,或勉力探求市場化發展,這些托老所,是本市公共養老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在本質上,這2484家托老所與剛剛倒閉的蘋果園街道托老所,并無不同——除了運營模式有待完善,由于有關托老所申辦、審批、管理的辦法仍在制定中,這些托老所因此處在了一個尷尬的地位。它們將度過一段沒有身份的“裸奔”時期,直到相關辦法出臺。
首家日托所的停辦
4月2日上午,蘋果園街道老年日托所院內一片寂然。
這個大約400多平方米的小四合院,偶爾有一兩個工作人員穿行其中。各個房間都關閉著,門上曾掛著的“松齡鶴壽”、“晚菊傲雪”等頗有創意的牌匾也早被摘下。
循著工作人員的介紹,日托所在2007年剛成立時的模樣可以初步還原:設有游戲室、休息室,免費向轄區老人開放。游戲室有電視、棋牌、書報等,休息室有12張床位,干凈、溫馨;中午,日托所還給老人提供午餐,老人只需交納5元餐費。
當時的媒體報道稱,針對轄區居民老齡人口逐年增多,上班族無暇照顧老年人生活起居的情況,蘋果園街道多方籌集資金,利用自有住房建起了這個日托所。這個頗有前瞻色彩的托老所,曾一度被稱為本市首家托老所。
“剛開始是想正正規規做老年餐桌,但成本太高了,沒做起來。什么原料都要現買,每個季度菜的價錢還都不一樣。”蘋果園街道辦社區服務中心副主任張為民說,食堂不久就關閉了,老人們的午餐開始由蘋果園街道的機關食堂統一提供。再后來,餐飲被外包給了一家快餐公司,老人們每天仍只需交5元錢,不夠的就由街道往里貼錢。
張為民說,日托所從成立到關停,總體投入在30萬元以上。但他否認日托所停辦是因為資金原因。“100個關門的因素中,缺錢只是其中之一。最終的決定性因素,還是北京市下發的‘九養政策’。”張為民說,以前街道辦日托所時,沒有相關的文件來規范,現在規范的文件來了,“日托所自然就停辦了。”
被淘汰的“自辦”模式
但顯然,“規范”并不一定意味著要停辦。在石景山區民政局社區服務辦公室負責人王茜看來,蘋果園街道老年日托所由于運營模式的失當和經費缺乏,確實已難以為繼。
王茜說,當時街道辦這個托老所時,既沒有政策保障,也沒有相關經費支持,都是街道憑一己之力來推進。“入托”時,老人們基本不用掏什么錢,街道還雇了兩個人,負責打掃日托所衛生、按時開關門等。
隨著政府財政體制的改革,各級財政資金管得更嚴,“日托所很難爭取到資金了。” 另外,日托所老人的餐飲轉到快餐公司后,老人對飯菜質量也不是很滿意。而現在,蘋果園轄區已建立起13家老年餐桌,轄區老人吃飯的問題基本解決。“再加上平時來日托所的老人不多,街道也就停掉了老年日托所的餐飲服務,并暫時關閉了日托所。”
張為民所稱的“九養政策”,是本市今年開始實施的9項服務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利民政策。該政策中的相關內容提出,各街道和社區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來建設托老所和養老餐桌。
“托老所的建設要走一個社會化的道路,政府掏少量的錢,來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和專業組織來參與其中。”王茜認為,按照這個要求,“街道開辦托老所,這個模式本身就不是很合適,也缺乏專業的護理人員。”
她表示,托老所走社會化的道路,肯定要依托社會資源來辦,“蘋果園這個模式,應該是被淘汰了的模式,它證明街道親自來辦托老所是走不通的。”
-
老人再婚怎么處理好心理問題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也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處理再婚這樣的事情,才能夠擁有一個非常好的心理因素的,那么有很多的老年人,
-
老人路邊摔倒 應該如何幫助老人對于我們的老年人來說,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如果我們的老年人在摔倒的時候,我們應該如如何做才能夠給我們老年人帶來非常好的
-
老年人腰痛如何護理腰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特別是對一些中老年人來說,腰痛的現象會不斷的增加,而且,很多人會出現腎虛,腰肌勞損,腰
-
老年人再婚有什么顧慮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轉變,黃昏戀的出現也漸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有不少老人因為這種原因有很多顧慮,不敢再婚,因為有很多
-
老人如何掌握良好的說話方式說話聊天是日常大家都不可避免的,并且掌握適當的說話技巧,對于改善自我心情情緒良好等都有極大幫助,特別是對上了年歲的中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