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13億人養老:中國養老院多了還是少了?
一邊是養老機構的入住率不高,一邊是許多老人找不到地方養老
家住北京西城區的趙奶奶今年87歲,最近想找一家養老院住。她的要求不高:院址離家不遠,便于回家取東西;住所最好是平房,便于出來曬太陽;飯菜可口些,最好能自選。
“這些條件不是不高,而是很高。”老人的兒女們奔波數日后發現,“家門口的養老院”普遍規模小、條件差,且一床難求,而居住環境好的養老院都地處近郊或遠郊區縣。
“一方面許多老人找不到地方養老,一方面養老機構的入住率并不理想。”北京市民政局福利處調研員魏小彪介紹,京、滬等大城市的養老床位,40%分布在城區,60%在郊縣,城區供不應求,郊縣四成空置。
“從硬件環境上講,城區養老院不及郊區。”魏小彪說,城區公立的社會福利院、敬老院與私立的養老院都有,規模從幾十張到幾百張床位不等,居住條件、生活質量大多較差,公立養老院因有政府補貼,價格不高,人滿為患。高檔的養老院通常選址在風景美、空氣好的郊區,但入住率低。
時下,一股建造高檔養老機構的風潮悄然興起,這些養老院或依山傍水,或有溫室園林,裝修設計堪比高星級酒店,入住率卻不足60%,多數維持運行,有的收不抵支,靠政府補貼。
浙江省民政廳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蕭山、紹興、余姚等經濟較發達地區新建的公辦敬老院,每張床位造價達5萬—9萬元,有的地方甚至高達17萬元,政府每年給每張床位的補貼就要二三萬元。北京市老年社區(匯晨老年公寓)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資建設的一項惠民工程,低密度、花園式的環境,房間空置四成多。天津國際老齡村,收費每月1500—3000元,開業2年多,只入住6位老人。天津泰達國際養老院,每月收費2300元,開業幾年后,入住率才由兩成提高到五成。
老人更看重情感贍養和疾病護理,而養老機構沒有真正抓住老年人需求
“事實上,我國養老機構的床位缺口很大。”中國社科院老齡科研所特約研究員伊密說。據民政部統計,目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達1.69億,養老床位250萬張,僅占老年人口的1.5%。也就是說,中國1000名老人中,只有15人擁有養老床位,而發達國家是70人。
“如今的養老機構建設,沒有真正抓住老年人需求。”伊密認為,養老院床位空置,原因有四:
一是布局與需求脫節。中國老人的根本需求不是向往賓館的星級服務,而是享受兒孫繞膝,有老伙伴、老鄰居聊天的快樂,多數老人入住養老院是迫于健康問題。“家門口的養老院”方便兒女探望和親友往來,因此備受青睞。以前老齡化問題不突出時,城區養老院建得少,條件較簡陋,F在受土地限制,新建的養老院多在風景宜人的郊區,但是城區老人不愿意去一個與親情、天倫之樂相距遙遠的環境里“隱居”。北京60%的老年人居住在城區,但60%的養老床位分布在郊區,這種偏差導致郊區養老床位大量閑置。
二是目標人群定位過窄,過分追求硬件的豪華化。許多高檔養老院的投資方不熟悉養老專業,目標人群定位于那些高收入、比較健康、養老觀念前衛、子女開明的老年群體。實際上,這部分人群并不多,大家都想分這塊蛋糕,難免出現床位落空的現象。目前國人的養老需求尚處于較低層次,對于年齡超過70歲的老人來說,身體健康和精神充實是最重要的,豪華的硬件設施只是擺設,浪費投資。
三是收費標準和服務質量不盡如人意。眼下,養老機構規模小,很難形成規模效益,價格普遍較高,健康老人每月收費1500元左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每月收費2000—3000元,超出多數城市老人1000—1500元的退休收入。服務更是所有養老院的“軟肋”。因為收入低、壓力大、工作臟、社會地位低,稍有條件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不愿意從事護理老人的行當。能夠承受這種工作的人素質偏低,大多護理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
四是老人感到不自由。養老院里的集體生活減少了老人的獨立性,比如作息時間相對固定,房間布置都是一個模式,老人缺乏隱私空間。
“高檔養老院真正做得好的很少。”伊密說,國內的老年公寓貴在硬件,走廊扶手全是不銹鋼材料,老年人手干,扶著打滑,冬天還感覺冰冷。健身房里,運動員用的貴重專業健身器材,老人無力消受。類似的東西,既浪費資源又不實用。而國外養老院更看重軟件,例如,走廊扶手都是塑料材質,形狀扁平,帶有凹槽,老人握得結實,桌椅也是塑料的,許多老人房間有自己養的花,墻上掛著家人合影,環境簡樸、整潔、溫馨。相比之下,國內養老院更該修煉“內功”。
政府的首要責任是“兜底”,補貼養老的錢應優先用于中低收入人群
北京市老齡辦曾做過一個大規模抽樣調查,其中問到選擇什么方式養老時,老年人的回答是,第一不給子女添負擔,第二給子女減輕負擔,6%的老人表示在生活不能自理時去住養老院。
“根據20多年工作經驗,我認為真正能夠下決心并住到養老院的老人,可能只有1%。” 伊密坦言,不少人認為社會化養老就是去養老院。到那兒后,老人們可以丟掉家務煩勞,一起吃,一塊玩,活似一座樂園。事實上,在篤信“養兒防老”的傳統文化環境下,沒有人愿意住進度假村式的養老機構——那里“沒有家的感覺”。
“一些發達國家學者來華交流時,不斷提示我們制定養老政策時,一定要充分考慮中國老年人的特點和國情,少走西方國家起初大建養老院而今又回歸家庭、回歸社區的彎路。”伊密強調,完善社區服務,興建托老所、日間照料中心等為老服務設施,使老年人不離開家也能得到全方位照顧,當是中國社會化養老的主要方向和出路。目前,北京市規定,居住人口在1萬人以上的新建小區要建托老所。
“對于需要長期醫療幫助、想進養老院的失能老人,政府應制定嚴格的評估標準,只有經濟困難家庭的老人才能入住公辦養老機構。”伊密指出,政府的首要責任是“兜底”,補貼養老的錢應該優先用于中低收入人群,而且補貼應該分級。但現在情況是,一些有錢、有關系的人更易住進公辦養老院,造成社會二次分配的不公。
伊密主張,公辦養老院要把錢用在刀刃上,不接收健康老人,只收住經濟困難的失能老人。公益性養老機構應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輔以社會資助和民間資本投入,實行低價有償服務;營利性養老機構就走市場化路子,政府出臺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動員社會力量投資養老機構,為高端老年群體提供服務。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閆青春說,養老雖然是一種社會福利性事業,但不可能完全由政府包辦。對于民間資本舉辦養老機構,政府應給予更多鼓勵和扶持,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
-
老人再婚怎么處理好心理問題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也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處理再婚這樣的事情,才能夠擁有一個非常好的心理因素的,那么有很多的老年人,
-
老人路邊摔倒 應該如何幫助老人對于我們的老年人來說,有很多的人們并不知道,如果我們的老年人在摔倒的時候,我們應該如如何做才能夠給我們老年人帶來非常好的
-
老年人腰痛如何護理腰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特別是對一些中老年人來說,腰痛的現象會不斷的增加,而且,很多人會出現腎虛,腰肌勞損,腰
-
老年人再婚有什么顧慮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轉變,黃昏戀的出現也漸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有不少老人因為這種原因有很多顧慮,不敢再婚,因為有很多
-
老人如何掌握良好的說話方式說話聊天是日常大家都不可避免的,并且掌握適當的說話技巧,對于改善自我心情情緒良好等都有極大幫助,特別是對上了年歲的中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