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抑郁陰影 享受健康生活
我在33~35歲之間,心理上曾經經歷了一次嚴重的危機,由于當時社會尚未重視心理問題,使我盲目地像在泥濘道路上艱難跋涉。經過兩年的自我調整,不僅心理問題轉危為安,而且性格和人生觀也升華到一個較高的自覺的境界。
我當時的癥狀是:前胸和后背說不清是酸還是疼,吃飯咽食物時總覺得有異物阻擋,咽到什么部位都有感覺,胃痛且脹;性情變得脆弱,常無緣無故的掉淚,認為生與死沒有嚴格界線,誠惶誠恐,有大難臨頭的感覺。到醫院去求醫,被醫生懷疑患了不治之癥,也懷疑是心臟病,盡管檢查結果是否定的,可自己又總認為末日來臨,甚至考慮怎樣托付孩子,怎樣為愛人選擇對象……
盡管理智告訴我,這些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但總是排解不開,總有個陰影罩在心頭。其間也沒少吃藥,醫生分別給當作胸壁疼、氣不順、自主神經紊亂醫治過,都無濟于事。
兩件偶然的事,使我有了初步的領悟。一件是在中央電視臺的“衛生與健康”節目看到介紹的中年人的抑郁癥,上面提到的一些癥狀表現與我有點相似。另一件是外出開會,返回時沒趕上直達的公共汽車,無奈乘車到了離家25千米的鄰縣小鎮,借了輛自行車騎著回家,其中有15千米是天黑后的路程。到家后感到胸背酸疼大大減輕,并覺得特別舒服。由此,我領悟到我的身體應該沒什么大病,特別是胸背酸疼,可能是由于長期伏案工作而又不愛活動所致。從那以后,我就嘗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當時是無意識的,現在回顧總結,使我擺脫困擾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增加戶外活動。鍛煉身體采取“動”、“靜”結合。我一直習慣的是伏案讀書,不愛活動,到了抑郁嚴重時,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但有一個例外,一旦走上講臺進入角色,便來了精神。我在課間休息時學著打羽毛球,每次20分鐘到半小時,全身活動開,微微出點汗,感覺挺舒服。我的胸背酸疼就是靠打羽毛球治愈的。下午課外活動的時間,走出校園避開鬧市,或沿護城河散步,或走進田野,凝視遠山近水、藍天綠地,盡情領略自然風光,用心欣賞自然之美,一方面以求心靜,換個好心情,一方面開闊視野,顯得心地也寬廣起來=“動”的活動多益于軀體,“靜”的活動多益于心情,二者結合起來,便益于身心。
二、向可信賴的人傾訴。有排解不開的思想問題,不要悶在心里,要主動找人交流。找的人不是隨便誰都行,是要有選擇的,應該是熱情助人的人,思維方式科學、認識問題勝人一籌的人,總之是值得信賴的人。傾訴本身就是一種發泄,一種解脫,在傾訴的過程中,對方可能會予以點撥,使自己茅塞頓開;或表示同情,或出主意想辦法,最后慢慢得以解脫。
三、心情壓抑要宣泄出來。由于壓抑時間太長,我有時委屈得想哭,但出于顧及教師形象,總是忍著。一次因在工作上受了委屈,實在忍不住了,便放聲哭起來,斷斷續續哭了六七個小時。這一哭,心頭像放下一塊大石頭,從此輕松了許多,現在回憶起來,這也是我走出抑郁的轉折點之一。
四、轉換角度思考問題。我做事有一個信條:不做則已,做就要做好,掃大街也要掃得比別人干凈。抱著這樣的人生態度,我對教學工作盡心盡責,從未因私事耽誤過工作,相反,還因工作犧牲了許多個人利益,很快就得到學生和社會的認可,可隨之也遭到了不學無術之人的嫉妒,運用的是最無能的、可也是傷人最有力的手法——人身攻擊。我性格內向,膽小得像小花貓,靦腆得像含羞草,面對突如其來的攻擊,使我的心理難以承受,內向的性格決定了我也沒有能力“反擊”,只能保持沉默。有七八年的時間,我謹小慎微,夾著尾巴做人。抑郁最嚴重的時候,甚至產生了自殺或殺人的念頭。也巧,讀了山東詩人桑恒昌的詩,其中有一句:“我愿意和對手在一起/和對手在一起能以互相拆臺的方式補臺。”這句詩使我開了點竅,可不是嗎?因為有人嫉妒,有人挑毛病,自己有監督感,治學更嚴謹,工作更不敢懈怠,使自己的業務能力不斷提高,人格不斷趨于完善,這不是踏破鐵鞋也難覓的教員嗎?面對同一種局面,卻持有不同的心態,盡管有點無可奈何,可此角度山重水復,彼角度峰回路轉,也不失為接受現實的良策。
從那以后,我逐漸學會了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做出鼓舞信心、使人樂觀的解釋。
這樣前后經過兩年左右的時間,我就從抑郁的陰影里走出來了,成了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特別是過了35歲以后,身上的所有不適蕩然無存,還有了意外的發現,我的性格也在揚長避短,逐漸完善,我生活情趣豐富了,也健談了,樂觀豁達,沒有排解不開的事,而且變得愛“管閑事”,遇到同我有類似癥狀的,就主動出主意指點迷津。
我當時的癥狀是:前胸和后背說不清是酸還是疼,吃飯咽食物時總覺得有異物阻擋,咽到什么部位都有感覺,胃痛且脹;性情變得脆弱,常無緣無故的掉淚,認為生與死沒有嚴格界線,誠惶誠恐,有大難臨頭的感覺。到醫院去求醫,被醫生懷疑患了不治之癥,也懷疑是心臟病,盡管檢查結果是否定的,可自己又總認為末日來臨,甚至考慮怎樣托付孩子,怎樣為愛人選擇對象……
盡管理智告訴我,這些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但總是排解不開,總有個陰影罩在心頭。其間也沒少吃藥,醫生分別給當作胸壁疼、氣不順、自主神經紊亂醫治過,都無濟于事。
兩件偶然的事,使我有了初步的領悟。一件是在中央電視臺的“衛生與健康”節目看到介紹的中年人的抑郁癥,上面提到的一些癥狀表現與我有點相似。另一件是外出開會,返回時沒趕上直達的公共汽車,無奈乘車到了離家25千米的鄰縣小鎮,借了輛自行車騎著回家,其中有15千米是天黑后的路程。到家后感到胸背酸疼大大減輕,并覺得特別舒服。由此,我領悟到我的身體應該沒什么大病,特別是胸背酸疼,可能是由于長期伏案工作而又不愛活動所致。從那以后,我就嘗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當時是無意識的,現在回顧總結,使我擺脫困擾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增加戶外活動。鍛煉身體采取“動”、“靜”結合。我一直習慣的是伏案讀書,不愛活動,到了抑郁嚴重時,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但有一個例外,一旦走上講臺進入角色,便來了精神。我在課間休息時學著打羽毛球,每次20分鐘到半小時,全身活動開,微微出點汗,感覺挺舒服。我的胸背酸疼就是靠打羽毛球治愈的。下午課外活動的時間,走出校園避開鬧市,或沿護城河散步,或走進田野,凝視遠山近水、藍天綠地,盡情領略自然風光,用心欣賞自然之美,一方面以求心靜,換個好心情,一方面開闊視野,顯得心地也寬廣起來=“動”的活動多益于軀體,“靜”的活動多益于心情,二者結合起來,便益于身心。
二、向可信賴的人傾訴。有排解不開的思想問題,不要悶在心里,要主動找人交流。找的人不是隨便誰都行,是要有選擇的,應該是熱情助人的人,思維方式科學、認識問題勝人一籌的人,總之是值得信賴的人。傾訴本身就是一種發泄,一種解脫,在傾訴的過程中,對方可能會予以點撥,使自己茅塞頓開;或表示同情,或出主意想辦法,最后慢慢得以解脫。
三、心情壓抑要宣泄出來。由于壓抑時間太長,我有時委屈得想哭,但出于顧及教師形象,總是忍著。一次因在工作上受了委屈,實在忍不住了,便放聲哭起來,斷斷續續哭了六七個小時。這一哭,心頭像放下一塊大石頭,從此輕松了許多,現在回憶起來,這也是我走出抑郁的轉折點之一。
四、轉換角度思考問題。我做事有一個信條:不做則已,做就要做好,掃大街也要掃得比別人干凈。抱著這樣的人生態度,我對教學工作盡心盡責,從未因私事耽誤過工作,相反,還因工作犧牲了許多個人利益,很快就得到學生和社會的認可,可隨之也遭到了不學無術之人的嫉妒,運用的是最無能的、可也是傷人最有力的手法——人身攻擊。我性格內向,膽小得像小花貓,靦腆得像含羞草,面對突如其來的攻擊,使我的心理難以承受,內向的性格決定了我也沒有能力“反擊”,只能保持沉默。有七八年的時間,我謹小慎微,夾著尾巴做人。抑郁最嚴重的時候,甚至產生了自殺或殺人的念頭。也巧,讀了山東詩人桑恒昌的詩,其中有一句:“我愿意和對手在一起/和對手在一起能以互相拆臺的方式補臺。”這句詩使我開了點竅,可不是嗎?因為有人嫉妒,有人挑毛病,自己有監督感,治學更嚴謹,工作更不敢懈怠,使自己的業務能力不斷提高,人格不斷趨于完善,這不是踏破鐵鞋也難覓的教員嗎?面對同一種局面,卻持有不同的心態,盡管有點無可奈何,可此角度山重水復,彼角度峰回路轉,也不失為接受現實的良策。
從那以后,我逐漸學會了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做出鼓舞信心、使人樂觀的解釋。
這樣前后經過兩年左右的時間,我就從抑郁的陰影里走出來了,成了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特別是過了35歲以后,身上的所有不適蕩然無存,還有了意外的發現,我的性格也在揚長避短,逐漸完善,我生活情趣豐富了,也健談了,樂觀豁達,沒有排解不開的事,而且變得愛“管閑事”,遇到同我有類似癥狀的,就主動出主意指點迷津。
相關文章
-
老人再婚 再婚夫妻相處四禁忌生活當中有很多的老年人并不知道應該如何做才能夠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非常健康的保護的那么老人年人要想在安徽的話,夫妻相處的4個
-
老人冬天泡腳要注意什么有很多的老年人在冬天里因為天氣比較寒冷的,那么老年人冬天天氣寒冷的時候要想泡腳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呢?是不是也會給我們的
-
5種理財方式老人要回避有很多的理財方式并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的做才能夠幫助我們擁有一個非常好的理財的效果的,那么對于我們的老年人來說,5種理財的
-
老人冬天手腳冰涼怎么辦在冬天里的時候,我們老年人都會出現一個手腳冰涼的這種癥狀的,那么手腳冰涼也是會嚴重的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非常大的困擾的,我們
-
老人如何保持性功能不衰退啊對于我們的老年人來說,有很多的老年人已經到了年齡之后,性功能也會出現一些非常大的障礙,給我們的身體帶來非常大的影響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