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的世界大一點才不會極端
當我們沉溺在自己小小的世界時,很容易越走越窄,走向極端。最近網上有句非常流行的話“旅行和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一個在路上”,其實也不過是讓自己的世界變得更大。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
最近,下班的車途是在夢中度過的。一覺醒來,一杯卡旺卡,新華書店臺階一坐,《蘇菲的世界》,亞里士多德的現實世界與柏拉圖的烏托邦對立的影子論。啊,我沒有研究哲學,我這枚笨蛋沒那么高智商,只是試著,學著,用那個思路去中和一下自己某些的極端思想。
不是每個人都能有能力研究高深的學問,但是,可以試著用他們的思路去解決其他問題。
很多人抱怨公司的制度和狀態,口里幻想著其他地方的完美新世界。一個比例的公布,讓外人都紛紛猜測和詢問,于是,很多人加班加點,只是希望能夠減輕危險段的風險。說起來,與人人罵人人做的中國式無視信號燈聚集過馬路的風格如出一轍。
讀研的一個師兄,碩士換了專業,從踏踏實實旁聽本科生專業課開始,自習實習,最后自己探索出感興趣的方向,將所學的力學與數學專業結合,干了分析軟件開發。每次聽到大家的“勤奮”“刻苦”一類的稱贊(當然,這也是大眾所認為最廉價的稱贊),他總是平靜的說,“人太笨了,只有多花工夫”。其實,他非常聰明。比如,對我來說其難無比的泛函,在人家那里,考個90多分都是信手拈來的事情。我們畢業那會,他回校跟我們聚,一年之前北京真正的蟻族,房間小的只有一張床,每天第一個到辦公室,年后成了唯一一個月薪翻倍的新人。
好像寫成了勵志故事。但,是真實的。
網上轉載瘋了的話“旅行和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一個在路上”。也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當你第N遍聽到說“人生夢想”就是一包一人一相機走遍世界名川河流的時候,是不是有種山寨遍布的感覺?夢想還是自己的嗎?還是被引導成的呢?
美籍的猶太族德人弗洛姆,哲學心理學大師,他最有名的《愛的藝術》中有個觀點,孤寂是恐懼的根源。擺脫的方式之一就是一組人做一樣的事情,大家覺得彼此一樣,沒有差異,覺得安全。但,一撇一捺是個人,存在著自我意識,怎么辦?于是,把社會的價值觀等同自己的,然后在一些無關緊要的表面做文章來昭顯獨特。
我以前很反感這種形式。所以,一聽到“迷茫就去西藏”,“疲勞就奔麗江”,就感覺原本對納木拓和天山的心心念念也開始蒙塵。
我覺得把自己繞進了那個柏拉圖式出洞的強烈意象中。想法太多做事太少是個大毛病,坐談手腳如何配合是學不會游泳的,就像紙上談兵的也做不了軍事家,理想主義不實踐都變成了空想主義。反而,在人、事的摸爬滾打中,有心也許也自能摸出一番理論來。所以,理論這個東西,就像“書本是人的精神食糧”這種說法,頭腦同身體一樣,不再是之前極度缺乏所以越多越好了,要適度,要消化,要匹配才行。活在當下,其實才是個大真理和大智慧。
好文推薦:
-
5條建議讓你遠離抑郁人到中年以后我們都知道年齡也是越來越大,而且突然退休以后大家是不是感覺特別的不舒服,很多人都感覺特別,很孤單的,可能心理
-
中國三大獨特的自身特征工作壓力大了之后就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毛病,而這些大家更是要好好的去發現,特別是在我們的生活和身邊總是會看見有一些人會選擇
-
其實每個人都能獲得\"洪荒之力\"相信這個8月很多人都在關注巴西里約奧運會了,8號孫楊杜麗失金很多人都覺得很可惜,尤其孫楊火霍頓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大家都很憤憤
-
心理劇迷:高溫假就要心理大劇陪你炎熱的夏季,尤其是40度的高溫天氣,如果這時候我們宅在家里吹著空調吃著西瓜,再美美地看上一部心理大片,簡直是太酸爽了。好的
-
我們需要什么樣"心理資本"什么是“心理資本”?心理資本其實就是指的一種心理狀態,擁有好心態、正能量,心態越好、能量越高你的心理資本就越高。心理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