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喜歡換座位嗎?
你的孩子頻頻要求更換座位,確實心理有了問題,心理學家將這種表現說成是“同桌恐懼癥”。追溯緣由,可能是你們的孩子從小與父母及外界缺少交流,導致孩子性格內向,以后在成長和心理發展過程中又缺乏足夠的社會化鍛煉,從而造成了目前這種見人即有自卑感的傾向。
自卑是一種因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當自卑達到一定程度,影響到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正常進行時,才歸之為心理疾病。自卑主要來源于心理上的消極自我暗示,如現實交往受挫,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對自我智力的估計過低,對性格與氣質的自我評價失衡。在人際交往中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品質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經不起較強的刺激,謹小慎微、多愁善感,常產生疑忌心理,行為畏縮、瞻前顧后等。
由此可見,頻頻換座位的孩子是對自己沒有信心,即自卑、羞怯、緊張、恐懼等心理在作怪。為了消除孩子的這種自卑感,應該引導他主動與父母、同學、鄰居等交談,多在班上公開發言,并多參加文體及社會活動,使他慢慢地消除羞怯、恐懼情緒,性格變得開朗。“我很臟別碰我”
61歲的劉成握住大夫的手感激萬分地說:“謝謝大夫給了我第二次生命,這40多年來我一直認為有一身壞毛病、壞習慣,沒有想到這也是一種病……”
【病例】劉成1962年無明顯誘因出現控制不住地多慮,認為自己臟,大小便后或換衣服后都怕弄臟家人,不停地反復洗手、洗衣服。他不敢出門,不敢坐車,怕自己身上臟而把車及周圍弄臟了,明知不必要卻不能自控。近兩年病情加重,不但自己反復洗,也讓家人反復洗,連吃飯的碗也得用塑料薄膜包著才用,將家中門把手用透明膠粘著。
【點評】這是一種以強迫癥狀為主要臨床相的神經癥。強迫癥的特點是:有意識地自我強迫和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二者的尖銳沖突使病人焦慮和痛苦。病人知道這些強迫觀念、情緒和沖動來源于自我,但又違反自我意志,所以極力抵抗和排斥,但都無法擺脫。病程遷延的強迫因素表現為以儀式化為主,此時精神痛苦可減輕,但社會功能的損害已加重。臨床上強迫癥可表現為下列形式之一或兩者的混合:
①以強迫思想為主的臨床相,包括強迫觀念,強迫回憶,強迫性對立觀念,強迫性窮思竭慮,強迫害怕喪失近期能力等。
②以強迫動作為主的臨床相,表現為反復洗滌,反復核對,反復檢查,反復詢問,反復計數,或其他反復的儀式化動作等。強迫癥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者僅表現為控制不住地多慮、怕門關不好反復檢查等,但不影響工作、生活;重者表現為幾種強迫癥狀同時存在,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并且病程遷延。這種疾病如果早期系統治療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