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為何會產生厭倦心理
現在人們常談所謂“世紀末的心態”,而厭倦正是這種“世紀末的心態”的最重要特征之一。為什么到了改革開放時期,社會給人提供的發展機會是那樣的多,一個人可以有所作為的事是那樣的多,有的大學生不僅沒有像常人那樣以一種滿腔的熱情投入到生活中去的積極態度,反而顯示出一種“沒有熱情、沒有干勁、沒有興趣”的厭倦心態來呢?其原因比較復雜,主要有以下幾點:
精神支柱缺失:精神支柱是一種信仰,是大眾在社會生活中所公認的價值體系和人生榜樣。精神支柱能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激發人不斷進取。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往往并不能完全按照個人心目中理想的軌跡發展,相反常常為一些令人捉摸不定和難以適應的因素所左右;過去為人們所推崇的價值觀念面臨市場經濟的巨大挑戰,相反許多過去被社會所排斥的價值觀念卻大行其道。在這種情形下,一些人的精神支柱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茫然感。
現實不盡人意:由于幾千年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沉重包袱,由于過去計劃經濟體制本身所存在的不少弊端,由于幾十年來“左”的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干擾,由于改革開放本身所隱含著的艱巨性、復雜性,因此,歷史問題、體制問題、意識形態問題和現實問題糾纏在一起,使當今的社會出現了種種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如社會風氣的不正,腐敗現象的出現,社會秩序的混亂,分配的嚴重不公,人際關系的傾軋和爾虞我詐等等,使不少大學生的心態失衡。
有的人為此而憤世嫉俗,有的人牢騷滿腹,有的人則玩世不恭,有的人也會趁此機會混水摸魚、大撈一把。有的大學生在嚴重失衡的心態下,因為看不清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支流,反而將自己認識上的片面性視作為看破了紅塵,從此對世事不問不聞,采取極端的“超然態度”,以“局外人”、“過路人”、“多余人”或“觀客聽眾”的方式對待周圍事物,成為一個心理厭倦者。
人生態度消極:在成長的過程中,大學生都在不停地追問生命的意義,最后,有一些人錯誤地得出了生命本無意義的答案,他們因而痛苦、無聊,覺得生活沒意思。而這時,厭倦、空虛感也常常趁機涌上他們年輕的心頭。
個人生活受挫:大學生厭倦心理的產生,與他們個人生活屢次遭遇挫折也有直接關系。
生活方式單調:厭倦的產生與大學生生活方式相對單調也有一定關系。作為青年人,大學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因而愿意并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加之身體健康,行動敏捷,適合并樂于進行刺激性活動。 但由于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社會、學校、父母對大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往往有形無形地把他們限定為學習——吃飯 ——睡覺這一簡單的模式。這與大學生好玩好動的特點極不符合,因而導致他們中的一些人對這種單調的生活方式極為厭倦,進而對這種生活的意義產生懷疑,并得出“生活實在沒意思”的結論。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