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交往心理受教養方式的影響
大學生面臨著踏入成人社會,并在其中生存與發展的艱巨挑戰,復雜的人際關系讓不少大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那么,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否影響大學生的交往焦慮呢?若影響,又是哪些教養方式利于或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積極的交往心理?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進行的一項面向廣州市多所大學里的300個本科大學生的調查顯示,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大學生交往焦慮的重要因素。以下3類負面因素值得關注。
偏愛
父母會對子女表現出過分的溺愛、遷就和偏袒,會導致子女形成“唯我獨尊”———自私、任性的性格。這樣,子女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過分以自己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沒有耐心傾聽別人說話,不愿承擔責任,不愿跟別人合作,不能融入到集體中去。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遭到大家的冷落、拒絕和孤立,漸漸地就會產生交往焦慮,總是擔心別人會不會接受自己。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在孩子一個人身上。如果愛孩子的方式不當,同樣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交往焦慮。
過度保護、干涉
由于對孩子的高度期望,父母很容易對孩子過度地保護和干涉。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孩子的將來,害怕孩子會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為的影響,對其活動范圍進行了過多的限制,甚至在擇友方面也進行了諸多的規定。再者,很多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前途發展,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免受挫折,他們事事包辦,將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很完美,每一步都考慮得很周到。這樣做看似是對孩子好,其實不然。父母的這種過度的保護和干涉,使子女往往很難產生對最初接觸者的信任感與安全感,這種信任感與安全感的缺乏會隨著兒童的成長而發展、延續直至變成一種對周圍的人和世界的不安全感,從而影響了其子女在成年后與他人的順利交往,導致其在交往中更多地采取回避與猶豫的態度,缺乏主動性。同時,過于依賴父母,缺乏必要的鍛煉,對自身的能力認識不夠,孩子容易自卑和否定自己,形成軟弱和缺乏自主性的特點。
拒絕、否認
經常受到母親拒絕的孩子在交往中可能變得膽怯、不自信,為人處世小心翼翼,惟恐遭人指責,甚至導致個性變得自卑,傾向于逃避社交以免“露丑”。由于過分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刻意掩飾自己以期望得到外界的認可,這些孩子反而在社交中顯得更緊張、局促、笨拙,使自己處于焦慮恐懼中。所以,母親應該給予子女多點支持與肯定。只有得到父母的賞識,孩子才會賞識自己,進而賞識別人,而一個真正懂得賞識自己和別人的人,就容易在交往中左右逢源,如魚得水,也就少許多無謂的焦慮了。
建議
對待孩子不可一意孤行
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和理解,是孩子產生對別人信任和好感的基礎,能幫助子女更好地認識自己,并形成積極自信的性格特點。同時,子女在交往中也學會對他人表現出關愛和理解,與人為善,也就易為他人所接納,自然就不會產生過多的交往焦慮。因此,父母對待孩子既不可以一意孤行,用專制甚至暴力的手段解決問題,也不可以漠不關心,采取放任的態度,而應該多和子女溝通、交流,支持和鼓勵他們。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