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策略調整孩子心理
1發泄:這是孩子使家長比較尷尬和為難的極端方式,他采取一些攻擊性、傷害性、破壞性的情緒和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宣泄自己的憤怒。除了①所表現的搗亂和破壞以外,其他還有尖叫、哭鬧、摔打、罵人等消極行為。
2被動應付:孩子不主動采取任何積極的措施來調節面臨的矛盾,而是被動地承受,什么也不想、不說和不做,只是發呆。如③。
3自我慰藉:孩子通過做一些無意義的重復動作來排解心中的焦慮,如⑤,或者“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說一些假想的話來歪曲現實以安慰自己,比如“這些飯菜不好吃”。
4主動解決:孩子積極主動地采取針對問題和困難的適應性行為,盡可能地幫助自己減輕壓力,擺脫困境。除了如②所表示的,要求給出理由以外,還有口頭反對、提出疑問、擺出條件、尋求合作、自己嘗試其他辦法(如⑦)等行為。
5替代活動:孩子自己想辦法轉移注意力,采取一些分心行為,忽略自己的需求,除了如④所表示的,主動尋找玩具以外,還有主動找別人說話、自己唱歌跳舞等行為。
不同的心理調節策略對孩子有不同的影響
以上1和2屬于消極策略,3屬于中性策略,4、5、6屬于積極策略。
面臨同一情境時,年齡相仿的孩子由于思維水平和思維方式不同,采取的調節策略可能差別很大,這不僅會導致不同的調節后果,形成思維習慣之后,還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人格以及修養和心理健康發展狀況。
“發泄”容易導致孩子出現攻擊和破壞等問題行為,養成抱怨、報復等不良心理傾向與行為習慣。
有些年輕父母認為,發泄有助于釋放消極情緒,排解心理壓力。事實上,在釋放和排解過程中,孩子并不愉快,他情緒亢奮、行為過激甚至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破壞了和諧的人際氛圍,之后還容易形成錯誤的思維模式,即出現問題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于是,他通過把外在環境變得更加混亂,用兩敗俱傷來“扯平”。顯然,與其他幾種策略相比,這種方式是消極和不足取的。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學習積極調節策略,否則孩子在心理調節能力方面就落后于同齡伙伴了。
“被動應付”的孩子雖然不像“發泄”那樣令人難堪,可能還顯得比較聽話,但孩子比較被動,不善于動腦筋,遇到問題就發呆;這種不喜歡意志努力的消極策略,阻礙孩子形成主動意識、創新精神和進取人格。
家長容易忽視“被動應付”的孩子,因為他比較安靜和乖巧,顯得息事寧人,家長常常意識不到這樣的孩子還需要進一步積極引導。
“自我慰藉”是孩子用逃避現實的方式來調節心理平衡,達到自我安慰。遇到矛盾和困難時,年齡小的孩子常常這樣反應,這有暫時性的自我保護作用,但如果孩子對此依賴過多,會養成幼稚、退縮、逃避的心理與習慣,不利于提高孩子正確認識和分析問題、勇敢面對現實的能力。所以家長應該引導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減少使用這一策略。
“主動解決”是孩子正確面對現實、認真分析問題、自主嘗試辦法的積極策略,它是人一生都在發展和提高的能力,研究發現,兒童從1歲就會出現使用這種策略的能力,并隨著他運動、語言和思維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高。
孩子的經驗有限,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所以他的主動解決策略有時不正確,有時不成功,需要家長的啟發和幫助。但是家長常常忽略了孩子的這種主動性,把他不正確和不成功的策略歸為反叛、多動、固執和搗亂,因此采取否定、壓制或者包辦代替的管教方式,這將阻礙孩子主動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