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學生叛逆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產生
首先這與青少年青春期變化密切相關。隨著年歲的增長,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在不斷強化,他們的人格或個性模式往往會較多地傾向于自我評價;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情感還處在“否定期”,難于接受與他們情感不相適應的各類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青少年很多行為仍然依靠外部評價、同齡人的反應來定向,因此對外部評價的反應往往較為敏感和強烈,對同年群體具有較大的求同傾向。由于家庭教育的某些不當和失誤(如父母溺愛、父母百依百順、隔代養育等),許多獨生子女進入了新的環境或進入青春期,在與不同層次或年齡的人相處時,很容易表露出逆反的心態。
態度和偏見是產生逆反心理又一個因素。社會心理學調查表明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態度越接近,就越具備交往的穩定性;對其人格特征也因為意氣相投而容易接收和認同。相反,人們相互之間態度出現明顯差異時就容易發生情緒不協調。心胸狹窄常會導致對對方人格不認可,這也就是偏見(狹隘、嫉妒等)。而這些難以在一個短時期內改變。學生家庭背景不同,與教師本來就存在許多差距(特別是思想、意識形態等觀念上),因此師生在思想行為上的沖突就不可避免。而長期以來我們恰恰忽略了青少年個性塑造方面的心理衛生問題,疏于輔導和勾通,因此因為逆反心理而導致的悲劇如體罰、自殺等時有發生。可以說傳統的師道尊嚴,學生要言聽計從的觀念是逆反心理產生的思想根源。
社會認知中的方法失衡在青少年當中是常見的現象。為了保證社會認知的一致性,人們一方面是努力接近所認知的對象和領域,另一方面在認知的方法上也力圖統一。可是在實際操作上,人們并沒有按照統一方法模式實現目標,青少年的獨創性和大膽嘗試,常遭到大聲呵斥或冷眼相待。認知方法的失衡帶來的自然是青少年逆反心態的產生和滋長。
當然逆反心理的產生還有其他原因,但我們得承認,以上幾點應當是最主要的。
二、面對逆反心理,我們該怎么辦?
一般來說,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很容易顯現出來,有時還帶有挑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行為上的違拗
違拗是指有意不服從,就好比不撞南墻不回頭,不到黃河心不死一樣。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隨著年齡而增強,自我表現的欲望很強,在有關自我管理上,在和異性的交往上,等等,他們的自我意識都很強。要知道,他們這個時期很稚嫩,對世間的善惡是非很模糊,有些根本就茫然無知。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把他們當人看待,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工作必不可少,但也應允許他們犯錯誤,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要改變自己的工作方法,創設各種情境如參觀烈士紀念館,走訪弱勢群體家庭,與監獄里的少年犯交流等,讓他們體驗生活的艱難,有時甚至可以進行一些挫折教育。恰當的情境教育比空洞的說教更能感化人,更能淡化逆反心理。
2.態度上的抵觸
態度上的抵觸,反駁,強詞奪理,這是逆反心理表現最明顯的一個方面。中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階段,他們的心理還很稚嫩,認知水平還很有限。可是有些教育工作者卻未注意到這一點,而是時時刻刻以一個長者的身份自居。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師生之間在做人這點上的不平等。因此學生態度上有抵觸也就不足為奇了。面對學生態度上的反常,我們必須冷靜冷靜再冷靜。要分析原因,從做人的角度,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及時與學生溝通疏導,切實解決他們心理上出現的問題。要講究方法,切忌冷嘈熱諷,切忌大聲呵斥,切忌體罰或變相體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冷處理都是好方法。
3.情感上的冷漠
情感的冷漠現象也是逆反心理的一種反映。現在的青少年都出生在改革開放以后,生活在物質文化生活日漸豐富的今天,對中國的昨天他們很少知道甚至不知道。對先輩們曾經受過的磨難他們認為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隔膜不可避免,冷漠也自然而然。同時身處社會轉型時期,他們耳濡目染了許多不正常的現象,諸如拜金主義現象,社會黃黑現象,家庭變異現象,爾虞我詐現象等,在幼小的心靈上促成了他們對于人情的淡漠、冷漠。父母溺愛、父母百依百順、隔代養育等讓他們認為受寵理所當然,人人為我天經地義,至于我為人人根本不可能。因此習慣于我行我素,至于他人如何教育,一句也聽不進去。要根治這種貽害無窮的弊端非一日之功,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但作為教育工作者理當負起自己的責任,更應當視學生如親子,給他們陽光,給他們雨露,使他們茁壯成長。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