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父子關系已經在向“好哥們”間進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觀念的改變,中國父子兩代關系也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以前那種以父為主的頭痛已經不再被世人接受,而和孩子像朋友一樣交流的“好哥們兒”關系越來越多,這反映的其實是從“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轉變過程,即從強調個人要服從家庭,漸漸變為主張個體意識的獨立。
“好哥們兒”關系越來越多
剛剛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盧毅在北京工作,父母則在江西贛州老家。盧毅說如果不是他的家庭支持,他考不上大學。他指的是父母給他的寬松環境。
盧毅上高一時,學習極差,每次考試都排在全年級的最后。甚至當他想要申請留級重新努力時,學校都拒絕了,認為他不會有起色。
“我知道當時父親的想法:哪怕我考上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大學,他也滿足了。”這種想法讓盧毅內心并不好受,“如果是別的家長早就罵孩子了,但他們沒有,他們從來不在言語上表達對我的失望,而是讓我自己選擇。”
從那以后,盧毅發力了,他想給父母掙臉。高二期中考試,年級發榜,盧毅第一!那天中午,父親盧能華喝了半瓶茅臺酒。
盧毅在高三時認識了一個女孩,兩人天天通信。盧能華想知道兒子都寫了什么,但又怕驚動兒子,便想出了一個主意,每次從兒子用過的信紙上的印痕來猜信件內容。盧毅識破了父親的招數,卻也沒有點破。
高考結束后的慶祝晚宴上,盧毅笑著跟他提起看信的事時,父親很不好意思地說:就是想關心一下。
盧毅覺得,真正跟父親有這種“哥們兒”般的深入交流還是在大學以后———他發現對于家里的事,父親越來越多地向他征求意見了。在北方交大讀大四的馬權家住天津。對于父親馬柱元,他覺得更像是兄長。
“他愿意花時間來陪我做很多事情。”馬權說。在他初中時,休息的日子里馬權會和朋友約好一起到學校里踢球。因為人手不夠,他常常會請父親馬柱元來助場。父親每次都是欣然前往,還煞有介事地買了球衣球鞋,一踢一下午。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