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如何面對心理上的挫折
挫折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但是那些都是表面上的,對與那些心理上的挫折,我們該怎么面對呢?“以前我們往往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產生挫折感是由于客觀事物本身所致,事件A導致后果C。因此當有青少年遇到挫折出現心理失常行為時,人們往往會認為,挫折事件本身是直接原因。比如某某自殺了,為什么自殺?因為考試不及格。但實際上考試不及格的人多著呢,為什么就是他自殺呢?”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盧家楣教授的問題一拋出,不少學生立刻困惑起來。
“嗯,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可能人跟人不一樣吧?”一個女生小聲對同伴說。
“這個傳統觀念要改變。其實真正引起挫折感或者相應行為后果的,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青少年對挫折的看法。也就是說,對挫折事件錯誤的認知評價,才是導致消極后果的真正原因。事件A導致觀念B,最后才是后果C。”盧教授揭開了謎底。
6月28日上午,由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和中國心理學會聯合舉辦的“全國心理專家講壇”在上海開講第四場,盧家楣教授以“學會心理調節促進身心健康”為題,為青少年講授了調整心理健康的方法。
講座當天恰好是上海市公布高考分數的第一天,盧教授以此為引子,給大家講了一個因高考失利而導致人生失敗的例子——
某地農村一個高中生曾有過遠大的理想,渴望走進大學殿堂,幾經努力,他卻屢戰屢敗。心中的夢想被無情的現實擊碎后,他的思維方式進入誤區,以致精神崩潰,成了一名間歇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為了防止他出手傷人,無奈的父母只好用鐵鏈將他鎖在院子里的石柱上,一鎖就是整整3年,直到被鄰居發現,大家出錢才把他送到醫院治療。
“青少年由于人生觀、價值觀發展尚未完整,所以對挫折的看法往往容易走入誤區。”盧教授介紹說。
第一個誤區是絕對化。不是從客觀事物出發,而是從主觀愿望出發,缺乏對變故的思想準備,遇到挫折容易導致心理失調。
第二個誤區是概括化。以一時一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或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以點概面,以偏概全,遇到挫折就容易導致因全面否定自己或他人而心理失調。
第三個誤區是夸大化。對事情的后果想得過分嚴重、可怕。有這種思維方式的青少年遇到挫折容易因自畏、自悲而導致心理失調,甚至自尋絕路。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