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給情緒降降溫
暑假是中小學生的一個重要休息和調整期,學生們經過一個學期地緊張學習,利用這段時間使疲憊的身心得到休息,為下一個學期“充電”,同時培養個人興趣。然而,對于不少中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暑假未必能獲得快樂的體驗。假期補課讓他們痛苦不堪,活動范圍局限,缺少與父母的溝通,沒有一起玩樂的伙伴,暑假因此反而成了中小學生心理危機高發期。而不少缺乏心理輔導經驗的家長更是“幫倒忙”,讓孩子的心理問題在暑假期間出現了重大危機。
觀點1
孩子不應該是“嚇大的”
戰術:遠離“恐嚇”教育
“我媽天天給我講外面危險,到處都是壞人,嚇得我現在連門都不敢出!”成都一名小學5年級的學生張婷婷(化名)告訴記者,暑假期間,母親不讓她外出玩耍,凡是外出都必須跟父母同行,還說了很多“可怕的”事情給她聽,讓她“明白”外面的世界非常危險。而張婷婷的母親告訴記者,她這么做也是怕孩子出事。
然而,心理專家指出,像張婷婷母親的這種行為不僅不會讓孩子心理有所“準備”,反而會變得懼怕這個社會。專家指出,現在很多家長都喜歡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設一些難以逾越的阻礙,甚至編一些可怕的事情來恐嚇孩子,這種行為只會適得其反。“這也是家長過度保護的一種表現,以為是所謂的‘殘酷教育’,想讓孩子及早認識社會陰暗面以免吃虧,不惜做出‘嚇孩子’之類的極端舉動,實則會對孩子心理帶來嚴重傷害,甚至會造成反社會人格!”
那么,究竟應該怎樣正確地引導孩子認識社會,接觸外面的世界呢?家長至少應該做到三點。
首先,不能回避現實,要給予正確淺顯的解釋。遇到孩子問到此類問題時,絕對不能不理睬,也不能回避,更不能斥責孩子的提問。應該直接解釋。其次,迂回引導、正面誘導。有的社會陰暗面孩子知曉后,可能因為孩子年齡還小,一時不好講得很明白。家長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作用。在家里,孩子的偶像就是他的父母。十幾歲的孩子是非識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作為家長,在孩子面前應該“做正確事、說正確話”,以自身的良好品德形象感染孩子。家長要用正確的行為為孩子樹立一個模仿的形象。家長要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要知道,家長的每一個行為都對孩子影響很大。
觀點2
學習真的是孩子自己的事
戰術:親子溝通要以尊重為前提
“你憑什么一定要喊我補課嘛,同學他們都出去旅游去了,好不容易盼到暑假了,每天都還要像平時上課那樣累,我受夠了。”今年上初二的王濤(化名)說完之后掉頭就走。“我還不是為了你好呀,你那些同學的成績好好嘛,和你成績差不多的人,哪個沒補?你不補的話肯定會被同學越甩越遠的。”王媽媽很無奈地邊說邊追了出去……這是日前記者在望子成龍學校采訪時偶遇的一幕。
事后,王媽媽向記者訴苦說:初一的時候娃娃都還挺乖的多聽話的,成績也屬于中上水平,發揮比較好的時候甚至可以考到前幾名。到了初二之后,不知為何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成績一落千丈不說,還經常跟家長頂嘴。初二期末考試考得一塌糊涂,功課落下一大推,這開學就要上初三了,可他一點都不著急。家長真的是心急如焚啊。“這個暑假正是一個提高成績的好機會啊,我們千說萬說好不容易把娃娃哄到望子成龍學校插班上暑二期的課,就因為讀實驗班還是精英班的問題他又大吵大鬧。現在他的脾氣大得很,遇到一點小事情都大發雷霆。我們真的是束手無策啊。”
針對這個情況,四川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望子成龍學校語文教學總監秦老師認為,合理安排孩子的時間,對家長來說相當重要。家長一定要事先和孩子溝通好,哪段時間出去玩哪段時間學習。現在的娃娃很容易因為厭倦而產生叛逆思想,王同學就是一個典型,家長在不和孩子商量的情況下強行讓孩子上補習班,只能適得其反。不僅不能讓孩子的成績有突破,而且還會加深孩子與家長的矛盾。特別是正處在青春期的初中孩子,家長的管教稍有不當就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位家長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著想,但是方式不一樣、溝通不到位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觀點3
“補償”心理危害大
戰術:家長們請放下思想包袱
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為求得到補償。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即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優勢,趕上或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制。
懷有“補償心理”的父母通常有兩種類型:一類是不考慮具體情況而去強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長。另一類是過分放大了成長過程中的痛苦與焦慮,過分溺愛、放縱孩子。例如:孩子放假了,有些父母認為“孩子上學太累了,放假就該徹底放松”,甚至認為自己上班沒有陪到孩子,就用“金錢”作為補償,任由孩子花費。這必然讓孩子變得沒有目標、沒有責任感,獨立自主能力難以得到必要的培養,一旦遭遇挫折和失敗則很容易變得灰心、失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棄。
那么究竟怎樣才是父母與子女正確的相處之道呢?戴氏精品堂學校的心理專家認為,父母與孩子相處既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又要推行民主的行為方式,從而讓孩子形成愿意與別人接觸,懂得適當地關心他人、與他人親密相處的健康人格。同時,家長和孩子的交往還要遵循人際交往的原則:首先是相互性原則,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其次是交換性原則,家長要考慮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與失去的是否對等;再次,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個性、興趣健康成長;最后是自我價值保護原則,每個人對自身價值的正確評價是支持自己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要防止孩子的自我價值受到別人的否定和貶低。衷心地希望家長們放下思想包袱,摒棄“補償心理”,用真誠與關愛來呵護孩子們健康成長。
觀點4
別讓孩子得“現代工具依賴征”
戰術:要讓獨自在家的孩子學會計劃
孩子們放了暑假,可家長們并不放假。擔心孩子單獨出去玩會出什么問題,因此很多家長就把孩子關在家里。安全倒是有保證了,可是不少家長發現,每次回家時,孩子都是守著電視機看電視或者電腦,很少看見孩子學習做作業。
對此,家長們表示很無奈,并擔心這樣下去,孩子的學習會受到影響。名師堂學校教育心理專家羅琴表示,在家中真正能夠引起孩子興趣的活動很少。孩子長期被“囚禁”在家,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和焦慮感,很容易將電視和網絡作為消磨時間的工具。如今的電視節目和網絡游戲豐富多彩,五花八門,吸引得孩子欲罷不能。孩子的好奇心強,因此很多兒童不宜的兇殺、恐怖,成人世界里的你情我愛,也不經意間滲透到孩子的幼小心靈里。久而久之,孩子得了“現代工具依賴癥”。據了解,不少孩子都因電視和網絡的影響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遏制孩子無節制的看電視和上網?羅琴老師表示,首先家長應做好督促和引導工作。家長應該約束孩子的日常行為,幫助孩子訂好學習計劃,養成有規律的假期生活,加強體育鍛煉,看電視、上網時要增強辨別能力和提高自制力。其次,學校要加強學生的假期管理,另外,教師要定期做好家訪工作,與學生和家長及時溝通,抓好孩子的養成教育,針對學生出現的不良行為及時糾正,讓孩子養成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