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孩子當“夢想替代品”
近日網上有個《研究生畢業(yè)回家種地 老父氣急自殺》的視頻,點擊率頗高。心理學專家認為,拿孩子當實現自己夢想的替代品,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但當夢想破裂時,很可能會造成新的心理問題。
1、給夢想找替身是“代償心理”
視頻新聞:河北有位研究生,曾因考研成功,成為山村驕傲;后又因找不到理想工作而回家務農,成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其父嘆氣說“以后怎么出去見人?”服安眠藥自殺,現正在醫(yī)院搶救。
如此個案,我們周圍是不是比比皆是呢?
個案1:有位出生鋼琴世家的先生,曾希望自己像先輩那樣成績輝煌,但卻只成了一般的鋼琴演奏家;他遂把名揚天下的夢想寄托在兒子身上,但是兒子藝術院校畢業(yè)后,卻進了廣告公司,他一再勸兒子回歸,但兒子不聽,他夜夜難眠,被診斷為伴隨焦慮的“抑郁癥”。
個案2:有位母親,小時家貧,與自己喜歡的音樂無緣。她決心將女兒培養(yǎng)成世界著名的音樂家,課余,她帶著女兒四處去學琴、學聲樂。現在,她的才上初二的女兒得了怪病,一逢考試就哮喘,眼皮肌肉還不停地抽動。
父母讓孩子為自己圓夢,這是一種“代償心理”。
心理學中的“代償機制”認為:現實生活中,人們在追求某種東西而不得時,就不再去追求了,而是試圖“重新”設定一個對象來追求,而這個替身是可以追求得到的。
如,視頻中的父親培養(yǎng)兒子,替自己光宗耀祖;個案1中的父親培養(yǎng)兒子,替自己成為著名的演奏大師;個案2中的母親讓女兒替自己去圓音樂夢等。
相關文章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yǎng)出心理疾病?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zhí)于快樂還是偏執(zhí)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