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給孩子的童年留下什么
在大多數人看來,童年意味著天真,童年意味著快樂,童年意味著幻想,童年意味著無憂無慮,童年還意味著具有極大的發展潛能和可塑性。
給孩子的童年留下什么?這是一個看起來十分簡單的問題。所以有的父母輕而易舉地回答:我們當然傾己所能,給孩子一切。但童年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關注什么,父母考慮過嗎?更有不少父母,在“一切為了孩子好”的庇護傘下,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早早地設計好了孩子的成長宏圖。然而,父母是否知道,孩子的能力與特長是不是與這樣的設計相吻合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我們的下一代理應有更幸?鞓返耐。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提到對童年的感受,相當多的孩子不無憂傷地表示:“……我們除了讀書以外沒有其他娛樂,我們缺少玩耍的伙伴,我們背負父母的高期望,我們沒有自己的秘密,我們不能自己選擇未來……”這,通常就是我們看到的現象:孩子的童年,往往承載了過重的負荷。童年不再天真,童年失去了快樂,童年消失了幻想,童年開始與憂愁相伴。
那么,作為父母,我們究竟應該給孩子的童年留下什么呢?
留下“童年”本身
百余年前,自然主義教育運動的倡導者就提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這樣的觀點至今仍為不少人所津津樂道。不可否認,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價值觀的多元化趨向,我們越來越忽視了孩子童年的天性。從本質上看,天性是需要逐步展開并慢慢加以引導的,而這與競爭社會對人才的迫切需求似乎并不合拍。所以,以犧牲孩子童年的天性來換得的快速成長,往往成為許多父母的選擇。
淘氣頑皮、好奇好問是孩子最典型的天性。孩子生理發展的特點決定了童年期的心理活動特點。孩子活潑好動,不僅愛玩買來的玩具,也喜歡戲水玩泥沙,還愛拿著彩筆涂涂畫畫,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孩子玩耍、描繪和探索的對象;孩子會纏著你問“這是為什么”,“那又是為什么”,每天少不了要聽幾個故事才心滿意足……
現代父母通常用高智能化的玩具來限制孩子玩泥沙,為的是避免孩子弄臟了小手,弄臟了漂亮的新衣服,還以為這是開發孩子智能的最佳選擇;現代父母讓孩子成天待在家里不能外出,怕的是孩子在探索中遇到危險;現代父母為孩子準備好一大摞圖書和VCD碟,以為這比回答孩子的問題和講故事更有權威……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