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0歲前出國 母語可能被忘光
很多從小移居國外的華人,多年后已經不怎么會講漢語了。語言的遺忘往往伴隨著語言的獲得,學會一門新的語言是讓人欣喜的,但忘掉一門語言,特別是自己的故國母語,就讓人經常感到懊悔、難過,甚至愧疚?茖W研究發現,孩子到了10歲以上才改變語言,日后還有機會重新掌握小時候的母語。
不用的語言注定遺忘
美國人斯蒂芬在1歲零4個月大時隨家人移居印度加洛丘陵,與當地一名保姆朝夕相處,令他的加洛語比英語還好,兩種語言可以自如轉換。一年半后,斯蒂芬一家離開加洛丘陵到印度各地周游,后來回到美國。他想和別人說加洛語,但發現沒有人說這門語言,結果6個月后他連說最簡單的加洛詞匯都有困難了。6歲的時候,斯蒂芬又去了緬甸,一度說得很流利的緬甸語在離開后又忘記了。他現在已經長大成人,和很多有類似經歷的孩子一樣,內心總盼望有一天能夠重新激活學過的語言,能夠用于日常生活。
10歲前改語言難重拾
瑞士納莎戴爾大學名譽退休心理學教授弗朗索瓦•格羅斯讓介紹,當一門語言的使用大幅度減少之后,即使沒有完全棄用,遺忘過程也已經開始。對于成人而言,這個過程可長達多年,表現為說這門語言的時候出現明顯的結巴,這是說話人在尋找合適的詞語或者表達所致。他還會用自己說慣的“強勢語言”來搭救,于是出現兩種語言混雜在一起。他的發音也越來越受到其他語言的影響,“強勢語言”的語法結構和表達方式也會被借用,令這門語言說得語無倫次。盡管對這門語言的理解受到的影響較少,但說話人已經不知道這門語言的新詞匯和口語了。時間一長,他就會避免講這門語言或者盡量長話短說,因為感覺不肯定自己說得對不對,不想犯錯誤出洋相。
一些語言學家認為,即使一個人沒有機會使用曾經掌握的一門語言,當他重新學習這門語言時,速度會比從來沒學過的人要快許多,因為語言有殘留,不會完全忘光。
法國巴黎的科學家對此進行研究,看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變換了語言,第一種語言會有殘存嗎?他們找來一批小時候被法國家庭收養的韓國人,他們長大后完全忘記了母語韓語,全部能說流利的法語,而且不帶一點外國口音?茖W家對這批韓裔進行了一系列語言測試,看能否辨認出韓語的句子和詞匯,結果明確顯示他們已經無法區分韓語和其他語言,不能識別正確的韓語詞匯,對韓語的陌生程度與普通的法國人無異,僅僅是在功能性核磁共振的大腦掃描中發現,他們聽到韓語后的反應稍大一點。研究的結論是:這些當年被收養的兒童的韓語確實是被遺忘了。
瑞典科學家也進行了類似研究,發現重拾曾經掌握的語言是可能的,但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強化學習。如果孩子是在10歲以后才改變語言,那么重拾起來的機會比三四歲就改變語言的孩子更大。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