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父母要學會放開孩子的手
當孩子離開自己身邊,父母產生擔心與焦慮,幾乎是一種條件反射。這是完全正常的,甚至這種恐懼本身就是父母之愛的一部分。心理專家姬雪松指出:“養育和保護后代的本能,是這種恐懼的基本成因;父母將自己對危險的理解傳遞給子女,渴望孩子能夠從這些經驗中得到借鑒,降低他們的成長成本。”
敢讓孩子獨自度假嗎?沒錯,我們會有各種各樣的擔心。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考慮孩子的能力以及評估危險的程度,既成功地保護自己的孩子,又不過度保護。不妨就在這個暑期,逐漸學會放開牽著孩子的手。
去海邊度假,去參加夏令營,去遠方的姑姑家……暑期還未到,孩子們就已經在想各種各樣的計劃了——作為孩子的父母,如果我們也有這么長的假期就好了……那么,敢放孩子獨自出去度假嗎?
37歲的Tracy承認自己在面對孩子第一次去夏令營的時候,就需要很大勇氣克服這種恐懼:“在出發前,我就像個老喜鵲一樣,沒完沒了地叮囑她需要注意的事情。她才12歲,又從沒一個人出過遠門!后來她的小臉越拉越長,不耐煩地沖我大喊‘我——知——道——了——’”。有趣的是,Tracy自己在11歲參加夏令營的時候,媽媽也是這樣。“那個擔心,那個緊張,跟我今天對女兒的態度完全一樣!”
父母的恐懼是正常的
當孩子離開自己身邊,父母產生擔心與焦慮,幾乎是一種條件反射。這是完全正常的,甚至這種恐懼本身就是父母之愛的一部分。心理專家姬雪松指出:“養育和保護后代的本能,是這種恐懼的基本成因;父母將自己對危險的理解傳遞給子女,渴望孩子能夠從這些經驗中得到借鑒,降低他們的成長成本。”
而理智的恐懼的確能夠保護我們的下一代;叵胍幌拢l又不是從父母緊張的表情和提高的音調里,學會了不能爬窗臺、不能把手指放到插座里呢?
孩子要成長,父母也要成長
孩子們總是在不斷成長——10歲的孩子想和同學一起去動物園,到了16歲,他就希望能和朋友們去郊外野營。面對孩子這些不斷升級的要求,父母當然擔心了。特別是假期里,孩子擁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去做更多平日里不能做的事情,那危險自然就更多了。
在危險面前,父母常常低估自己孩子的能力。“生活,就是逃脫父母控制的愿望表達。”法國心理學家讓-皮埃爾·溫特強調,“真正的危險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我們要根據孩子年齡的變化來具體考量危險的程度,但也要逐漸學會放開牽著孩子的手。”
姬雪松補充說:“孩子成長的同時,父母同樣在成長。盡管內容不同,但是雙方同樣面臨著相同的主題——對孩子而言,他們要去熟悉一個生疏的世界;對父母而言,他們要學習如何面對一個逐漸長大的孩子。”
保護,但不過度
孩子的成長是個恒長的反復過程。早在1946年,英國心理學家約翰·波比的研究表明:年輕人是從父母建立的“安全基礎”上開始認識世界;他們逃脫——回歸——再次逃脫;并由此慢慢長大。
對于孩子來說,離開父母的時候,總是證明自己新本事的最佳時機。當我們是孩子的時候,不也這樣嗎?十多歲時,在沖入海浪之后會回到沙灘上向父母驕傲地講述奇遇;等到十六七歲青春來臨,就假裝不在乎大人的意見,躲在“自己人”才知道的秘密地點玩到半夜,然后在第二天一早懶洋洋地講幾個趣聞……那時候,父母越擔心,我們越得意。
一轉眼,時光飛逝如電,今天的我們也為人父母。我們需要考慮孩子的能力以及評估危險的程度,既成功地保護自己的孩子,又不過度保護。比如:11歲的孩子可以和伙伴在帳篷里過夜,但要在居住小區的花園里;17歲的孩子可以外出旅游幾天,但必須和父母認識的伙伴,而且必須遵守預定的路線。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