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引導孩子 讓孩子不再任性
很多家長都因為孩子的任性而苦惱,主要是因為父母往往面對孩子的任性束手無策,所以才會很苦惱,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孩子不再任性呢?其實主要看家長怎么引導孩子了。
常聽到家長這樣抱怨:“我女兒還不到3歲,就愛扔東西,打人,你越是不讓她動的東西她偏要動,真是氣死人!”“我兒子剛滿2歲,特別任性,到商店要這要那的,不給買就躺在地上撒潑、打滾,真拿他沒辦法!”……上述令父母們感到氣惱的兒童任性行為,在兒童心理病理學中被稱為“兒童行為失調綜合癥”,常發生在1~4歲兒童身上,是一種兒童心理偏異的行為。
主要原因是后天教育不良和家長過于溺愛。盡管兒童的過度任性行為也隱含著積極的因素,如渴望接觸社會、希望引起大人注意等,但這種行為畢竟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品質,是阻礙兒童人格完善的主要障礙,應采取各種措施加以矯治。矯治應從小抓起,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及早進行正面行為教育。當兒童能夠理解“不”的含義時,家長就要對孩子的行為舉止反復用言語或表情明確地表示“對”或“不對”,使孩子逐漸對客觀事物有一個正確的判斷標準。對孩子正確的言語、行為應及時鼓勵和表揚,對不正確的言語和行為不姑息、不遷就,抑制孩子任性的“苗頭”。
2.在阻止孩子破壞性行為的同時,也要滿足其好奇心。有的孩子的好奇心很強,撕報紙、扔東西表面上看起來是破壞性行為,實際是孩子的好奇心所驅使,屬兒童探索行為。就拿孩子愛撕東西來說,不該撕壞的書給孩子閱讀前一定要反復叮囑孩子,書是看的,不能撕壞,書里面有好多動聽的故事,撕壞就不能講故事了等等。一旦孩子撕壞了有用的書或報紙,可以與孩子一起把撕壞的書或報紙粘好,并告訴孩子,媽媽不喜歡撕書的孩子,媽媽很生氣等。讓孩子懂得他的這種行為是令人討厭的。隨后,可拿起沒用的廢紙交給孩子隨意撕,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讓孩子懂得了要愛護書籍的道理。
3.合理運用正性和負性的行為強化技術。行為治療是對個體行為進行反復訓練,以達到矯正不良行為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其中,正性強化(獎勵積極行為)和負性強化(懲罰不良行為)是兩種最常用的行為治療手段,對矯治兒童任性行為非常有效。比如,當兒童在一起玩時出現搶玩具的行為時,可讓搶玩具的兒童暫停游戲,坐在一邊看其他小朋友玩,直到他向家長表示不再搶玩具了,再讓他繼續和大家一起玩。若任性行為較嚴重,可采取關禁閉的方式。必須讓孩子明白,他是因任性、不聽話而被隔離的。禁閉時間宜在5~20分鐘內。 注意:此法不宜經常采用,更不要當著外人的面關孩子的禁閉,這樣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年幼或偶有任性行為的兒童,也不宜用關禁閉的方法。
4.在處罰任性行為的同時,家長應強化孩子的積極行為。例如,對孩子解除禁閉后,令孩子去洗臉,洗手,孩子若能遵囑執行,應對這一行為及時作出鼓勵表揚。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