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出現抑郁癥的表現有哪些
現在這幾年青少年抑郁癥發病率近年趨升,但人們對此病仍是“不識廬山真面目”。當大家把抑郁癥指向成人時,其實青少年也有很多人在忍受著這種痛苦。
筆者曾對62位15-23歲“末診”于心理專科的患者作過調查,結果顯示,患者自身識別率幾乎為0,學校、家庭、社會對本病的識別率平均不足1%,一些綜合醫院的識別率僅為15%左右。青少年抑郁癥的種種表現,在非專科人士的眼里,與思想品德,個性問題相混淆,或誤診為腦供血不足、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心血管系統及消化系統等疾病。但對專科醫生來說,這些癥狀恰恰是青少年抑郁癥的特異性表現,為診斷與鑒別提供了重要依據。
62例患者的癥狀歸納起來,主要有六種表現:一、坦途無悅。面對達到的目標、實現的理想、一帆風順的坦途,患者并無喜悅之情,反而感到憂傷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學卻愁眉苦臉、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學學習期間,經常無故往家跑,想休學退學。
二、似病非病。患者一般年齡較小,不會表述情感問題,只說身體上的某些不適。如有的孩子經常用手支著頭,說頭痛頭昏;有的用手捂著胸,說呼吸困難;有的說嗓子里好像有東西,影響吞咽。他們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復發作,但做了諸多醫學檢查,又沒發現什么問題,吃了許多藥,“病”仍無好轉跡象。
三、不良暗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潛意識層的,會導致生理障礙。如患者一到學校門口、教室里或工作單位,就感覺頭暈、惡心、腹痛、肢體無力等,當離開這個特定環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種是意識層的,專往負面去猜測。如患者自認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自己不會與人交往;自認為某些做法是一種錯誤,甚至是罪過,給別人造成了麻煩;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辦等。
四、要換環境。可能在學校或單位發生過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沒什么原因,患者便深感所處環境的重重壓力,經常心煩意亂,郁郁寡歡,不能安心學習工作,迫切要求父母為其想辦法,調換班級、學校或工作單位。當真的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患者的狀態并沒有隨之好轉,反而會另有理由和借口,還是認為環境不盡人意,反復要求改變。
五、反抗父母。患者在童年時對父母的管教言聽計從,青春期或走上社會后,不但不跟父母溝通交流,反而處處與父母鬧對立。
一般表現為不整理自己的房間,亂扔衣物,洗臉慢,梳頭慢,吃飯慢,不完成作業等。較嚴重的表現為逃學,夜不歸宿,離家出走,跟父母翻過去的舊賬(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離異再婚對自己的影響等),要與父母一刀兩斷等。
六、自殺行為。重癥患者利用各種方式自殺。對自殺未果者,如果只搶救了生命,未對其進行抗抑郁治療(包括心理治療),患者仍會重復自殺。因為這類自殺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學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對青少年抑郁癥的治療,應以抗抑郁藥物與心理治療并重為原則,單純靠藥物或靠心理咨詢都是不正確的。當藥物治療緩解改善了病情后,再配合心理治療,會使患者認識本病,改變認知,完善人格,增強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與自信。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病?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