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父母 要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是一定的!如果婚姻真的無法堅持,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離婚。如果你們有孩子,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是鐵定的,即使雙方努力也僅僅能將傷害降低些。
如果處理不好,輕則孩子會感到悲傷、憂愁、恐懼、失落、憤怒,出現情緒低落、成績下降,與同學相處困難等;重則會對父母一方甚至雙方產生憎惡,并影響孩子以后對婚姻的態度。如果憎惡異性方,孩子長大后會認為異性不可靠,從而很難進行戀愛,甚至會成為同性戀者。如果憎惡同性方,孩子會對自己的性別有強烈的反感,生活中會流露出異性的作為(男的會有娘娘腔,女的會故作強硬),甚至要求變性。無數真實的案例都警示過我們。
設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至最低
既然傷害無法避免,就努力把對孩子的傷害降至最低。打算離婚的父母要記住下面三個原則:
1、離婚前,要盡早讓孩子知道未來的變故。
由于孩子需要比大人用更長的時間來適應這么重大的沖擊,若父母已決定離婚,就應盡早讓孩子知道,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來做自我調適。誠懇地告訴孩子,你們雖然不再是夫妻,但還是他的父母,你們依舊愛他,只不過有一方將住在別的地方。要讓他相信,他與父母的離婚無關,這不是他的錯。雖然可能是你受到了傷害,但不要在孩子面前怪罪對方,破壞前配偶在孩子心中的印象。如果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父親或母親是個壞人,他會失去自信。為孩子將來的幸福考慮,仔細確定財產劃分、歸屬等問題。不要拿孩子作為你們離婚謀取利益的制衡工具。允許孩子問問題,說出他的痛苦與憤怒,但不必把所有細節都告訴他。
2、離婚后,共同承擔孩子教育和心理健康的責任。
離婚后,帶孩子的一方一定要保證孩子的正常學習和生活,另一方要及時履行離婚協議,保證孩子撫養費供應。同時,要共同制定教育計劃。雖然已經離異,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還是應該多溝通、多交換意見,更重要的是要共同承擔孩子心理健康的責任。
父母之間就算有再多的恩怨糾葛,離異后都要鼓勵孩子多和另一方來往,絕不在孩子面前講對方的壞話,更不要故意制造出孩子與另一方的對立情緒。對孩子不溺愛,也不放棄。離異后,有的父母覺得對不起孩子,會過分地溺愛孩子,試圖以此來作為彌補;有些父母正好相反,把氣都撒在孩子的身上,對孩子不聞不問,若即若離。這么做要么導致孩子性格自私偏激、沖動易怒,要么就會培養出自卑消極、怨恨記仇、缺乏信心和安全感的孩子。生活中要盡量避免大的改變,如搬家、轉學、很快再婚等。盡量讓孩子和你新相處的異性晚些見面。父母中一位離開,已經讓孩子難以承受,要避免其他的不穩定因素。
每一個單親家長,都要為自己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讓孩子能以你為驕傲和榜樣。努力展現積極、樂觀的一面給孩子看,告訴他,就算再大的困難也總有解決的辦法。
3、離婚后,更要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
離婚后和孩子住在一起的父親或母親,應該明白你對孩子的幸福負有更重要的責任。你首先要讓孩子有一種安全感,雖然你們的家庭暫時可能還不完整,但孩子的安全感在于家庭的力量和溫馨,它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是開朗還是抑郁。
離婚后,不帶孩子的一方要經常去探望孩子,不時地給孩子買些合適的禮物,多跟孩子溝通和交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溫暖,使孩子在精神上得到安撫,心理上獲得平衡。如可能,就制定出時間表,按時和孩子見面。不要在不合適的時間去。如果實在去不了,要提前通知孩子或你的前配偶。在見面時,不要老是例行公事地詢問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每次如此孩子會感到厭煩,覺得毫無樂趣可言。切不可把看望孩子的時間當做和你的前配偶吵架的時間,也不要在和孩子見面時詢問你前配偶的私事。如果你的前配偶到你家看望孩子或接孩子,你應當盡量離開家或待在別的房間,前配偶會感到輕松一點。當然最好的選擇是,雙方都放下一切成見,像沒離婚一樣,與孩子一起做游戲、郊游等,讓孩子享受與父母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如果你們離婚時或離婚后能把握這些原則去對待孩子,再加上你們的愛,孩子受到的傷害會少一些。當然,起初孩子肯定會有些不適應沒有爸爸或媽媽的日子,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經過你們父母雙方的共同努力,孩子會逐漸擺脫父母離異的陰影,健康、快樂地成長。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