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有些小孩會偷偷的告訴自己的爸爸媽媽或者老師。而有些小孩子敢偷偷摸摸的說,不敢大聲的把他的想法說出來。而有些小孩說話不分場合,有些很不禮貌的想法也會當著很多人的面說出來,家長就要呵斥他們。但是孩子有想法是好事,家長要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然后再鼓勵他們,當他們說錯時應該教育他們什么時候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下面小編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例一
寶寶4歲多了,聰明、主意多,是個喜歡跑喜歡鬧的小男孩,可就是有一個習慣改不了——喜歡耳語。“媽媽,你過來,我跟你說……”“老師,我跟你說……”邊說邊舉起小手半捂著嘴往別人耳邊靠。要是你讓他大聲說,他就臉脹得通紅,把話又憋了回去。
心理原因:耳語是一種特有的交流方式,它聲音低,不讓他人聽見。孩子很喜歡耳語,因為它有一種不讓別人知道的神秘感。教師也經(jīng)常使用“耳語游戲 ”來發(fā)展孩子的聽力、理解力和表達能力。而且當孩子不高興或者鬧脾氣的時候,家長或者老師也常用耳語的形式來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我告訴你,我有一個禮物給你,我們不告訴別人。”“我告訴你,我在房間里藏了一個好東西,你去找找。”通常還會伴隨一些“好處”——一粒糖或者一個好玩的玩具。
不良后果:孩子年紀小,分不清游戲與現(xiàn)實的區(qū)別。而且,孩子喜歡模仿成人,他從耳語中體驗到的快樂更加強化了他不斷模仿成人的這種行為,從而導致孩子不分場合、不分事情大小、不分對象都習慣于耳語,舉止不大方。久而久之還會害怕人多的場合,不敢大聲地在人前說話。
建議:幫助孩子分清耳語使用的場合。比如,在做客時,爸爸媽媽會輕聲耳語提醒寶寶怎樣用正確的方式打招呼,寶寶看到不對的地方也可以輕聲告訴爸爸媽媽等,但在其他的時候和場合,家長要示范并且鼓勵孩子大聲而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例二
心理原因:隨著與自我意識相聯(lián)系的情緒情感和道德感的初步萌芽,孩子會因為受到別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也會因為自己的行為符合了老師的要求而產(chǎn)生快樂的滿足感。為了避免一些消極的情緒,孩子會尋找一種小心翼翼、安全系數(shù)比較高的表達方式——耳語。
不良后果:等到入小學后,面對非要在人前說話的場合時,容易遭受挫折,并會因為失敗而使心靈受到傷害,產(chǎn)生自卑等消極情緒,而且不容易恢復。
建議:正確評價孩子的行為和語言。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要具體指出孩子好在哪里,比如 “你畫的太陽很好看”,而不是“你畫得真好,真聰明” 。當孩子做錯的時候,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怎么說,就事論事,而不應對人進行評價,比如 “你真笨,這個都不會”等。對事不對人的評價有利于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同時可以教會孩子正確的做事和說話的方法,豐富孩子解決問題的相關經(jīng)驗。
例三
心理原因:早期某些成人對待孩子的不正確態(tài)度和語言使得孩子要么不敢說話,要么尋找可以信任的人悄悄地說。
不良后果:如果不找到孩子的問題所在,早期不良經(jīng)驗會跟隨孩子一生,影響其今后對他人和對自己的看法,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建議:通過與孩子的交談以及其他渠道了解孩子以往的經(jīng)歷,設法弄清楚對孩子產(chǎn)生不良影響的因素源自哪里,幫助孩子把不愉快的事情說出來,然后忘記它。家長一定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心理氛圍,努力成為孩子可以信任的人。同時帶領孩子在適當?shù)膱龊洗舐曊f話,并為孩子提供示范。比如,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自我介紹時,孩子可能不敢說,或者又趴到家長耳邊說,家長可以在旁邊做示范:“大家好,我叫劉小兵,今年4歲了。”然后鼓勵孩子大聲地重復一遍。當孩子有進步時要及時給予肯定和獎勵,讓孩子逐漸地敢于面對他人、面對事情,敢于表達。
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不要在他們說出來不正確的想法的時候去呵斥他們。如果僅僅是呵斥他們,又不跟他們說原因,次數(shù)多了,他們就會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想法都是奇奇怪怪的,很多我們大人都讀不懂。如果想要更加了解孩子,要鼓勵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nèi)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xiàn)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xiàn),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xiàn)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xiàn)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xiàn),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yǎng)出心理疾病?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zhí)于快樂還是偏執(zhí)于成就,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