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擁有多少朋友嗎
現在網絡是我們交流的主要平臺,也是我們生活中離不開的互動方式。這樣的真實與虛擬交織的世界--構成了當今的社會。我們的涉交生活中,尤其是在網絡社區中,經常提及“好友”這個詞匯。比如網絡活動,聚會和商業拓展。人們在現實社會里或在虛擬網絡中擁有好多好多的“好友”。
是不是說來都是慷慨激昂,卻又都是毫無意義?或是現實中人們的交往是為了帶來真正有益的幫助?是否我們有能力去處理復雜的社會交往關系--愛人之間,同事之間,發小之間以及一般熟人之間--這些都是源于我們有個大的腦容量嗎?
這個回答,至少由英國人類和生物進化學家羅賓·鄧巴來說是“正確的”。
但是這也得有個度。
鄧巴確信一點:交往中首要準則是控制朋友的數量。在他的所著的《一個人需要幾個朋友》一書中,他主張人們在特定時間中應當維持150人左右的朋友關系。這樣做是因為“大腦新皮層容量直接導致的一個限制,同時,這也是人類所能夠維持較親密關系的族群上限。”鄧巴解釋說他所說的150這個數量是“那些與你有密切聯系的人們,那些互為信任,互為幫助的那群人”。
鄧巴主張這個量化的數字并非確定。事實上,它在對應現實世界的網絡社交平臺中的研究過程中幾經變化。他的研究得到了諸如臉書公司的協助--根據這個社交平臺官方的數據,平均一個用戶的“好友”數量是130人。
鄧巴甚至因此斷言那些聲稱自己有超過150個真正好友的人是“可疑的”,因為那樣的一個朋友關系網,其中的好友間的質量會因為它的增長而降低。
我們理論上150個人的朋友圈關非是一個單一族群的社交圈,鄧巴為此作出解釋,這是由四個層次的群體或者稱之“熟人圈子”所組成:它由一個其中內含3個有親戚關系的,每人又有5個親密無間的密友組成的圈子,然后是15組這樣的小社交圈組成50到150人的大社交圈。每一個社交圖隨著其中好友的增加,他們之間的情感親密度會下降。
對自身有幫助的觀念會影響這個150人圈子的好友變化。心理學家馬克·弗農,《友誼的人生觀》一書的作者,主張每個人都該做個對他朋友有幫助的人,但是當感覺到朋友在利用你時,友情關系就立即下降了。
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會覺得我們的身邊朋友面天下,其實真的不是這樣的。大多時候,無論現實世界還是在網上,可能只是在瞎說,或者只是想引人注目罷了。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