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愛比較 孩子易自卑
從小蝶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小蝶的母親犯了三個大錯,一個是過度保護孩子,一個是對孩子要求太高,還有一個是對孩子太過苛責。然而,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錯了,只知道,自己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一起來看看家長過度控制和保護的表現,看看你是否也中招了!
家長過度控制和保護的4個具體表現
1、把孩子放入橫向或縱向比較
“別人家的孩子”不僅僅是現在小孩子的“心傷”曾經一度也是當父母的“心傷”。
家長最愛拿自己的孩子與他人進行橫向比較。看到孩子的成績,便說:“你看,隔壁的某某這次考了92分,你怎么才81分”?尤其是在親友前面和大眾場合下,“比較”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拿別人的優勢對比孩子的弱點,除了讓孩子自慚形穢,抬不起頭外,也極大地刺傷了他的自尊心。
但事實上,孩子成長的速度不是一致的,有的孩子從小一直遙遙領先,有的孩子則在某個階段受到激發,發展起來了。
當這樣的比較多了,孩子聽麻木了,自尊也沒了,自然不會求上進了。另一種是縱向比較,家長往往只看成績,不去分析原因。家長要找原因多分析,多關注孩子的心靈,解開孩子身上的“死結”,而不是一味地比較和批評。
2、對孩子太過苛責、經常數落孩子
一個孩子遲到了,家長說:“這么多人在等你!通過這件事,表現出來你是個不負責任的人。”
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僅僅因為一次遲到,孩子的“人”被他最在乎的人否定了!
在賞識教育普及的今天,仍有不少父母喜歡批評孩子,或者說批評多于表揚,或說批評與年齡成正比。處于幼兒期的孩子,由于心智發育不成熟,還沒有自我評價意識和自我認知能力,對自己的認識和判斷,往往來源于成人的判斷。負面的語言是一種暗示,說多了在孩子的心里刻下了“我不行,我沒有能力”的印痕。
3、過度保護
家長保護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過于保護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的表現。自信心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從做好一件一件的事情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過度保護孩子,不讓孩子自己去實踐,孩子如何能建立起自信心呢?
在孩子出生的頭幾年,都有喜歡嘗試、敢于探索、好奇求知的愿望。孩子畢竟要融于社會,適應集體。所以,家長的過度保護和事必躬親,讓孩子對大人產生依賴心理,讓孩子從小缺乏自信,產生自卑心理,一做錯事情便會怪自己笨手笨腳;因為不會,所以繼續仰仗大人的幫助,更容易變成生活的低能兒。
4、對孩子要求太高
家長由于自己本身性格要強等原因,對孩子的期望也會比較高。這樣的家庭,即使父母很少批評孩子,也會從言談舉止中向孩子傳遞著高期望的信息。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孩子學會在無意中追求完美,苛求自己。
家長往往以成人或者同齡優秀孩子為標準向孩子提出要求。在這“高標準、嚴要求”之下,使大部分孩子過早地承受了這個年齡不應有的壓力,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一旦達不到父母或自己的要求,則把失敗歸咎于自己,認為自己努力不夠,能力不行,感到失敗的焦慮和苦悶,從而引起“低人一頭”的自卑感心理。
當一個孩子基礎沒有打好,能力沒有開發出來時,突然給他設定不不符合實際的過高目標,父母逼著,尤其是小學的孩子對他自己能力的了解幾乎是一無所知。他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也不知道什么叫準備,什么叫操練。
比較負責的父母會告訴孩子這個需要練習,怎么練,練多少遍。假如說沒有遇到好老師,他不知道怎么操練,這時給孩子樹立不適當的目標,由于他對自己能力的不自知,他也同意了。你可能給孩子講:“去年誰的孩子都做到了……”孩子相信了,然后他去努力了!然后不能成功,孩子就受挫了!這個孩子會相信自己不行,能力不夠!一旦這種失敗的感覺存留在孩子的記憶里,以后會在相同情境中自動的調出來。有一些學生在考研究生過程中,每次一到關鍵時刻就狀態異常, 導致失敗。實際上就是從前失敗的感覺在作怪。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越小越好,孩子年齡小,經歷的事情少,沒什么經驗,而且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當家長的要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具體的對待;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堅持讓孩子自己完成,這一點是牢不可破的。
-
關于高考后的心理問題,家長應該知道又到了令學生緊張令家長更緊張的階段,高考來臨,想必家長比孩子更緊張從而內心無法平靜,那么小編想告訴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如何判斷兒童心理不健康現在每個家庭里面都是有一個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會特別的愛護寶寶,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別的溺愛寶寶,生
-
應付挫折的心理學辦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現,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會遇到不同的影響,阻礙自己的一些絆腳石了,所以會出現
-
如何才能有效預防拖延癥有很多的人會出現拖延癥,做事比較邋遢,而且,喜歡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脫鹽癥的出現,有效進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將你的孩子養出心理疾?無論表面形式是偏執于快樂還是偏執于成就,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雖